Family Keepers Canada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 Thu, 21 Apr 2022 00:34:06 +0000 en-US hourly 1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wp-content/uploads/2018/11/LOGO_only-1-1.jpg Family Keepers Canada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 32 32 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%e6%88%90%e7%82%ba%e5%ad%a9%e5%ad%90%e7%9a%84%e5%b1%ac%e9%9d%88%e5%b0%8e%e5%b8%ab/ Sun, 24 Feb 2019 02:20:02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795 在少子化的今天, 許多父母需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, 又忙於職場上的打拼,「上班一條龍, 下班一條蟲」幾乎成為每日生活的寫照。過去父母認為,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安心的地方,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, 混淆的價值觀, 也悄悄地進入校園, 尤其是多元家庭的倡導, 對孩子更有深遠的影響。基督徒父母當如何面對這艱鉅的挑戰, 按照聖經真理的教導, 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, 好好照管神所託付給我們的產業, 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。 聖經上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 22:6)。對 我而言,來自九個兄弟姊妹的基督化家庭,從小宛如生活在一個小型的社會裡。父母常 利用家庭禮拜,分享神的話,教導我們背誦聖經,雖然當下不一定很明白金句的涵義, 但在成長過程中,腦海裡不時地冒出曾背過的經文,這些經文成為我生活中隨時的幫助, 使我深刻地體驗到,聖經不是一本空泛的書,而是一本具有生命力的書,是可以活出來、 實踐出來的書。 小時候,我常跟兄姊、鄰居和同學玩耍,難免學了一些髒話。有時會漫不經心地冒 出幾句,母親一聽到,就會叫我們去刷牙漱口,起初我們誤以為母親只是開玩笑,豈知 她以堅定的態度,告訴我們「污穢的言語,一句不可出口」,若不照著她的話去做,她 就不理睬我們,所以我們都乖乖地順服母親的教導去做,以後再也不敢說了。母親告誡 我們,口是用在讚美神的,不是用來罵人、說髒話的。等懂事後,對聖經更加熟悉,我 才知道「污穢的言語,一句不可出口,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,叫聽見的人得益處。」 (弗 4:29)原來是出自於聖經。父母常引用神的話,機會教育我們,所以,許多經文 早已烙印在我幼小的心中,成為生活的準則。 信仰的傳承 小學時,我就很清楚,神是無所不在、無所不能的;在我獨處、怕黑時,學習「不 住的禱告」(帖前 5:17),神就賜給我力量,差派天使成為我的保護者;在孤單、被人 誤解我時,知道神是造我的主,祂瞭解我的心思意念,是我最知心的朋友。 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,學習在順境逆境中「凡事謝恩」(帖前 5:18)。在三十年的 婚姻裡,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,父母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,從父母傳承給我的信仰,深 深感受到兒女的順服,就是蒙神祝福的最佳途徑。藉由固定的家庭禮拜,將信仰傳承給 孩子們。從小不可講髒話,否則要去刷牙漱口;把握他們在青少年時受洗,降低他們叛 … Continued

The post 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在少子化的今天, 許多父母需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, 又忙於職場上的打拼,「上班一條龍, 下班一條蟲」幾乎成為每日生活的寫照。過去父母認為, 學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安心的地方,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, 混淆的價值觀, 也悄悄地進入校園, 尤其是多元家庭的倡導, 對孩子更有深遠的影響。基督徒父母當如何面對這艱鉅的挑戰, 按照聖經真理的教導, 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, 好好照管神所託付給我們的產業, 實為當前重要的課題。

聖經上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 22:6)。對 我而言,來自九個兄弟姊妹的基督化家庭,從小宛如生活在一個小型的社會裡。父母常 利用家庭禮拜,分享神的話,教導我們背誦聖經,雖然當下不一定很明白金句的涵義, 但在成長過程中,腦海裡不時地冒出曾背過的經文,這些經文成為我生活中隨時的幫助, 使我深刻地體驗到,聖經不是一本空泛的書,而是一本具有生命力的書,是可以活出來、 實踐出來的書。

小時候,我常跟兄姊、鄰居和同學玩耍,難免學了一些髒話。有時會漫不經心地冒 出幾句,母親一聽到,就會叫我們去刷牙漱口,起初我們誤以為母親只是開玩笑,豈知 她以堅定的態度,告訴我們「污穢的言語,一句不可出口」,若不照著她的話去做,她 就不理睬我們,所以我們都乖乖地順服母親的教導去做,以後再也不敢說了。母親告誡 我們,口是用在讚美神的,不是用來罵人、說髒話的。等懂事後,對聖經更加熟悉,我 才知道「污穢的言語,一句不可出口,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,叫聽見的人得益處。」 (弗 4:29)原來是出自於聖經。父母常引用神的話,機會教育我們,所以,許多經文 早已烙印在我幼小的心中,成為生活的準則。

信仰的傳承
小學時,我就很清楚,神是無所不在、無所不能的;在我獨處、怕黑時,學習「不 住的禱告」(帖前 5:17),神就賜給我力量,差派天使成為我的保護者;在孤單、被人 誤解我時,知道神是造我的主,祂瞭解我的心思意念,是我最知心的朋友。

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,學習在順境逆境中「凡事謝恩」(帖前 5:18)。在三十年的 婚姻裡,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,父母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,從父母傳承給我的信仰,深 深感受到兒女的順服,就是蒙神祝福的最佳途徑。藉由固定的家庭禮拜,將信仰傳承給 孩子們。從小不可講髒話,否則要去刷牙漱口;把握他們在青少年時受洗,降低他們叛 逆期的風暴,引導他們建立與神的關係,陪伴他們一起讀聖經,兩個兒子告訴我們,他 們以後也會陪伴孩子,全家一起讀經,令人實感欣慰。

讓家成為孩子認識神的地方
我由衷地感謝父母對信仰的矜持,給我一個建立基督化家庭的藍圖,從小帶我上教 會,認識神成為我一生的至寶,祂改變我的人生。然而,現代基督徒父母面臨的危機, 是看重別人所說的話過於神的話,在乎別人怎樣看我,過於神怎樣看我,沒時間讀聖經, 無法持守聖經真理,更不能清楚神的帶領,缺乏對神存敬畏之心,以至於無法從神得智 慧,正確引導孩子走當行的路,跟著世界的流行走,越來越遠離神,是建立基督化家庭 的最大致命傷。

總之,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起步,是傳遞信仰真理、活出生命價值的地方。面對社 會變遷的洪流,被扭曲的價值觀,父母當堅固家庭的根基,委身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, 讓孩子看見父母信仰與生活的榜樣,樂意順服聖經的教導,將信仰落實在家庭生活中, 使他們的生命被翻轉,為主而活。

The post 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與孩子談交友與婚姻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%e8%88%87%e5%ad%a9%e5%ad%90%e8%ab%87%e4%ba%a4%e5%8f%8b%e8%88%87%e5%a9%9a%e5%a7%bb/ Sun, 24 Feb 2019 02:17:48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789 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破碎的家庭, 然而破裂的婚姻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。婚前男女彼此認識不清又交往複雜, 加上性開放的社會風氣, 未來子女交友婚姻的對象, 成為許多華人父母的隱憂。我與外子常利用家庭良辰 (Family Time) 與孩子討論交友婚姻的話題,了解他們及同儕的想法。 孩子長大了 記得兩個兒子讀幼稚園時,常在婚禮中當小花童。他們可愛大方,又會營造逗趣的氣氛,因此大受歡迎,幾乎快成為「專業花童」。在兩個兒子讀小學三、四年級時,又有人邀他們當花童,不料他們卻一口回絕,說是長大了,不想跟女生玩在一塊兒,會被同學笑。我才意識到孩子對兩性問題開始有自己的主張,已經脫離不分男女打成一片的幼兒階段。 最近我們在全家六口的家庭旅遊中,仍維持FamilyTime,兩位青少年兒子談起同學對交異性朋友的看法。初中時期他們會利用到同學家sleep over(過夜留宿)的機會,彼此談論心目中喜歡的對象,但只是暗戀而不會表態,所以他們彼此都知道心儀的女生是誰。到高中時,如果仍有喜歡的女生,他們會彼此慫恿,去向喜歡的女生表態,邀請對方成為女友。 據他們觀察,一般高中男生對交友的心態,只是想抒解孤單感、有個異性朋友作伴,或許還可在同學面前炫耀一下,顯示自己的魅力,不會考慮成為結婚的對象。直到大學時才會認真考慮將來與所交往的對象結婚的可能性。 兩個已成年的女兒提到她們的理想伴侶,希望是像爸爸一樣顧家有責任感的男人,而且必須是基督徒。 愛聽父母羅曼史 四個孩子最愛聽我們夫妻的羅曼史。青少年的兒子們問我們,當初讀中學時會想要交男女朋友嗎?我告訴他們,當年都把精力放在課業上,在臺灣有聯考升學的壓力,而在青少年發育期,自知性情不穩定不夠成熟,即使男生向我示好,也不會想談戀愛。 我大學是學理工的,出社會後從事電腦自動化工作,無論在學時或職場上,總是「萬綠叢中一點紅」,但我堅持未來結婚的對象,要有相同的基督信仰、婚姻觀與家庭價值觀,所以要訓練自己有傳福音給對方的能力。 兒子則追問爸爸是如何追上我的。我告訴他們,當初我認識爸爸是在教會團契裡,那時他還沒受洗,以為決志就符合「資格」了,但我問他一些基督教的基要真理,他一時都答不出來。因著我對信仰的堅持,他更認真查考聖經,後來受洗,積極裝備參與教會服事。 我和外子來自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,絕對不是大家所說的「門當戶對」。我來自有九個兄弟姊妹、充滿愛的基督化家庭,而外子生長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單親家庭中。三歲時他父母分居,母親含辛茹苦,獨力把兒子撫養長大。直到他讀大一時母親罹患癌症、大二時過世,父親才出面認這兒子。若不是外子已成為基督徒,他心中必定仍充滿對父親的怨恨,認為母親早逝,就是因為父親沒盡到顧家的責任,而無法原諒他。 我之所以決定嫁給外子,是因他說的這番話打動我的心─「第一、難道來自於不幸福的家庭就不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嗎?我無法選擇我的出生,但我會引以為誡,學習作好丈夫及好父親。第二、不要太相信我,因為人都有罪,難免會有軟弱之處,要常為我禱告。我是上帝的孩子,如果走偏了路,祂自然會管教我。讓我們齊心走向上帝,共同為建立基督化家庭而努力。」 積極預備自己 因著基督信仰無條件的愛,外子嘗試著跨越內心的苦毒怨恨。他對父親從恨到不恨;從不愛到愛,信主三十年,我們不斷地為公公禱告。幾年前,公公終於成為基督徒,令人雀躍。我們共同經歷上帝奇妙的引領,為我們預備的終身伴侶是「眼未曾見過、耳未曾聽過、心未曾想過的」,卻是對彼此最適合的人。 我們秉持對上帝的信心,勇敢地踏入婚姻,去接納我們許多的差異,將破壞性的吵架化為建設性的討論。也正因我們如此不同,豐富了我們的婚姻生活。 我們鼓勵四個孩子,為結婚的對象禱告,積極預備自己成為適合結婚的人,而不要操之過急隨便找個對象,為結婚而結婚,深信上帝所預備的,或許不一定是別人眼中最聰明、最優秀的,卻是最適合他們的人。 交友婚姻三大危機 近年來,我從事親子教育及婚前輔導的過程中,在交友婚姻方面,發現有三個普遍的危機: 危機1:手機外遇 許多時下男女交往,因為大家在團體中彼此認識,不少女生會多次向不同好友「借」男友幫忙接送機場或搬家。原本互相支援是件美事,但這些女生不預先知會好友就擅自「借」她們的男友幫忙,直接利用私傳簡訊的方式聯繫對方,有時語氣曖昧、界線不分,久而久之,就成為介入好友感情的第三者。而某些男生也持來者不拒的態度,使原本單純的友誼,演變成另一段複雜的感情,攪和多位好友的感情風波,令人遺憾!這種現象在已婚者圈子中也頻頻出現。 危機2:沉迷電玩 近年來玩網上遊戲已到瘋狂的程度。從2016年夏天上千人到臺灣北投公園抓「寶可夢」(Pokemon)的盛況,可見許多年輕男女沉溺此道,其中不乏高學歷的人,他們除忙於研究或工作外,常宅在家裡與一群網上戰友為伍。 我遇到不少當年非常優秀的青年,甚至是牧者的孩子,如今已坐三望四,有交往五六年的女友,怎麼還不結婚?令人不解!赫然發現問題所在—男生沉迷打電玩,女生考慮到底要不要嫁給這種人?如果結婚後,這種現象無法改善,又為何選擇結婚?寧缺勿濫,寧可選擇單身不結婚。有些人冒著不確定的風險,婚前與男友約法三章,婚後略有改善,但等妻子懷孕後,無暇叮嚀丈夫,又開始現身網上戰場。這種案例愈來越普遍,成為現代另類婚姻生活的病態。 危機3:同居及婚前性行為 根據統計,每一百對婚前同居的情人,有四十對在未結婚前就分手了。另外六十對結婚的,又有三十五對以離婚收場,只有二十五對熬過來。 其實能維繫婚姻不是羅曼蒂克的愛情,而是承諾(commitment)。基督徒的婚姻觀,是懷著敬畏上帝的心在上帝面前立下神聖的誓約;上帝所配合的,人不可以分開;相信婚姻是委身於無條件的承諾,兩人進入婚姻,便是進入無條件的承諾中。 但現代的年輕人不想單身過日子,又不願履行婚姻的承諾,選擇試婚同居,好逃避為婚姻負任何責任。即使結了婚,一旦遇到衝突,不願面對和學習,往往以個性不合為由,離婚了事。 總之,面對社會風氣的變遷,交友婚姻價值觀的扭曲,我們惟有善用家庭溝通時間,及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進而建造更多幸福美滿的家庭,才是明日社會的希望。  

The post 與孩子談交友與婚姻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破碎的家庭, 然而破裂的婚姻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。婚前男女彼此認識不清又交往複雜, 加上性開放的社會風氣, 未來子女交友婚姻的對象, 成為許多華人父母的隱憂。我與外子常利用家庭良辰 (Family Time) 與孩子討論交友婚姻的話題,了解他們及同儕的想法。

孩子長大了

記得兩個兒子讀幼稚園時,常在婚禮中當小花童。他們可愛大方,又會營造逗趣的氣氛,因此大受歡迎,幾乎快成為「專業花童」。在兩個兒子讀小學三、四年級時,又有人邀他們當花童,不料他們卻一口回絕,說是長大了,不想跟女生玩在一塊兒,會被同學笑。我才意識到孩子對兩性問題開始有自己的主張,已經脫離不分男女打成一片的幼兒階段。

最近我們在全家六口的家庭旅遊中,仍維持FamilyTime,兩位青少年兒子談起同學對交異性朋友的看法。初中時期他們會利用到同學家sleep over(過夜留宿)的機會,彼此談論心目中喜歡的對象,但只是暗戀而不會表態,所以他們彼此都知道心儀的女生是誰。到高中時,如果仍有喜歡的女生,他們會彼此慫恿,去向喜歡的女生表態,邀請對方成為女友。

據他們觀察,一般高中男生對交友的心態,只是想抒解孤單感、有個異性朋友作伴,或許還可在同學面前炫耀一下,顯示自己的魅力,不會考慮成為結婚的對象。直到大學時才會認真考慮將來與所交往的對象結婚的可能性。

兩個已成年的女兒提到她們的理想伴侶,希望是像爸爸一樣顧家有責任感的男人,而且必須是基督徒。

愛聽父母羅曼史

四個孩子最愛聽我們夫妻的羅曼史。青少年的兒子們問我們,當初讀中學時會想要交男女朋友嗎?我告訴他們,當年都把精力放在課業上,在臺灣有聯考升學的壓力,而在青少年發育期,自知性情不穩定不夠成熟,即使男生向我示好,也不會想談戀愛。

我大學是學理工的,出社會後從事電腦自動化工作,無論在學時或職場上,總是「萬綠叢中一點紅」,但我堅持未來結婚的對象,要有相同的基督信仰、婚姻觀與家庭價值觀,所以要訓練自己有傳福音給對方的能力。

兒子則追問爸爸是如何追上我的。我告訴他們,當初我認識爸爸是在教會團契裡,那時他還沒受洗,以為決志就符合「資格」了,但我問他一些基督教的基要真理,他一時都答不出來。因著我對信仰的堅持,他更認真查考聖經,後來受洗,積極裝備參與教會服事。

我和外子來自完全不同的成長背景,絕對不是大家所說的「門當戶對」。我來自有九個兄弟姊妹、充滿愛的基督化家庭,而外子生長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單親家庭中。三歲時他父母分居,母親含辛茹苦,獨力把兒子撫養長大。直到他讀大一時母親罹患癌症、大二時過世,父親才出面認這兒子。若不是外子已成為基督徒,他心中必定仍充滿對父親的怨恨,認為母親早逝,就是因為父親沒盡到顧家的責任,而無法原諒他。

我之所以決定嫁給外子,是因他說的這番話打動我的心─「第一、難道來自於不幸福的家庭就不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嗎?我無法選擇我的出生,但我會引以為誡,學習作好丈夫及好父親。第二、不要太相信我,因為人都有罪,難免會有軟弱之處,要常為我禱告。我是上帝的孩子,如果走偏了路,祂自然會管教我。讓我們齊心走向上帝,共同為建立基督化家庭而努力。」

積極預備自己

因著基督信仰無條件的愛,外子嘗試著跨越內心的苦毒怨恨。他對父親從恨到不恨;從不愛到愛,信主三十年,我們不斷地為公公禱告。幾年前,公公終於成為基督徒,令人雀躍。我們共同經歷上帝奇妙的引領,為我們預備的終身伴侶是「眼未曾見過、耳未曾聽過、心未曾想過的」,卻是對彼此最適合的人。

我們秉持對上帝的信心,勇敢地踏入婚姻,去接納我們許多的差異,將破壞性的吵架化為建設性的討論。也正因我們如此不同,豐富了我們的婚姻生活。

我們鼓勵四個孩子,為結婚的對象禱告,積極預備自己成為適合結婚的人,而不要操之過急隨便找個對象,為結婚而結婚,深信上帝所預備的,或許不一定是別人眼中最聰明、最優秀的,卻是最適合他們的人。

交友婚姻三大危機
近年來,我從事親子教育及婚前輔導的過程中,在交友婚姻方面,發現有三個普遍的危機:
危機1:手機外遇
許多時下男女交往,因為大家在團體中彼此認識,不少女生會多次向不同好友「借」男友幫忙接送機場或搬家。原本互相支援是件美事,但這些女生不預先知會好友就擅自「借」她們的男友幫忙,直接利用私傳簡訊的方式聯繫對方,有時語氣曖昧、界線不分,久而久之,就成為介入好友感情的第三者。而某些男生也持來者不拒的態度,使原本單純的友誼,演變成另一段複雜的感情,攪和多位好友的感情風波,令人遺憾!這種現象在已婚者圈子中也頻頻出現。

危機2:沉迷電玩
近年來玩網上遊戲已到瘋狂的程度。從2016年夏天上千人到臺灣北投公園抓「寶可夢」(Pokemon)的盛況,可見許多年輕男女沉溺此道,其中不乏高學歷的人,他們除忙於研究或工作外,常宅在家裡與一群網上戰友為伍。

我遇到不少當年非常優秀的青年,甚至是牧者的孩子,如今已坐三望四,有交往五六年的女友,怎麼還不結婚?令人不解!赫然發現問題所在—男生沉迷打電玩,女生考慮到底要不要嫁給這種人?如果結婚後,這種現象無法改善,又為何選擇結婚?寧缺勿濫,寧可選擇單身不結婚。有些人冒著不確定的風險,婚前與男友約法三章,婚後略有改善,但等妻子懷孕後,無暇叮嚀丈夫,又開始現身網上戰場。這種案例愈來越普遍,成為現代另類婚姻生活的病態。

危機3:同居及婚前性行為
根據統計,每一百對婚前同居的情人,有四十對在未結婚前就分手了。另外六十對結婚的,又有三十五對以離婚收場,只有二十五對熬過來。

其實能維繫婚姻不是羅曼蒂克的愛情,而是承諾(commitment)。基督徒的婚姻觀,是懷著敬畏上帝的心在上帝面前立下神聖的誓約;上帝所配合的,人不可以分開;相信婚姻是委身於無條件的承諾,兩人進入婚姻,便是進入無條件的承諾中。

但現代的年輕人不想單身過日子,又不願履行婚姻的承諾,選擇試婚同居,好逃避為婚姻負任何責任。即使結了婚,一旦遇到衝突,不願面對和學習,往往以個性不合為由,離婚了事。

總之,面對社會風氣的變遷,交友婚姻價值觀的扭曲,我們惟有善用家庭溝通時間,及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進而建造更多幸福美滿的家庭,才是明日社會的希望。

 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67 MB]

The post 與孩子談交友與婚姻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陪孩子上一門生命教育課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%e9%99%aa%e5%ad%a9%e5%ad%90%e4%b8%8a%e4%b8%80%e9%96%80%e7%94%9f%e5%91%bd%e6%95%99%e8%82%b2%e8%aa%b2/ Sun, 24 Feb 2019 02:17:12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787 自1999年父親辭世後, 母親過恬靜自理的生活達七年之久。近十年來因慢性病無法再獨居, 開始輪流與兒女家同住, 其間又因小中風而需長期復健。我們舉家於2007年移居海外, 我陪伴母親的機會自然就少了。近年深感母親所剩時日無多, 當多花時間陪伴她, 於是2013年我利用某次家庭良辰 (Family Time) , 與孩子討論暑假全家返臺陪伴外婆的計畫。 課目A:鍛鍊適應力 起先,孩子們表示,全家來回的機票昂貴,加上暑假氣候超熱,提出種種拒絕的理由。我則解釋甚麼是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」,孝敬父母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,而且要趁父母在世時及時地付出。我也告訴孩子們是何等蒙福,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與祖父母輩相處。面臨高齡化社會,要把握難得的機會,了解老人的心靈世界。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,他們終於願意支持暑假返臺計畫,並下了一個貼心的結論:「今日先了解如何照顧外婆,來日才懂得照顧爸媽」。 對住慣多倫多的我們來說,臺灣酷熱的氣候,實為一大考驗。每天得沖三五次澡才能消暑,居無定所,到處打游擊借住親友家,除了一些暑期夏令營活動外,孩子們輪流與外婆相處,好得到不同的人生體驗與學習。如今孩子們回憶那段日子,認為很值得,因為鍛鍊出耐操、耐熱、耐煩、隨遇而安的適應力。 課目B:思考人生方向 念研究所的大女兒分享說,外婆晚年時,內向寡言。但她發現一個小秘密,只要跟外婆玩聖經接龍,就會開金口,跟著你一句,我一句地背誦熟悉的聖經經文,超開心的。 二女兒分享說,陪外婆一起去復健的日子,讓她對職能復健治療有更多的認識,影響她選擇去老人院作社工。又因著實地的接觸,她將朝向職能復健治療方面的專業再進修,好幫助更需要在身心靈重建的人。她認為自己選擇的未來職業,應該不是個很賺錢的工作,卻是很重要而很少人去做的事。 讀中學的大兒子說,與外婆相處,讓他願參與學校固定去老人院當義工的行動。小兒子則樂於主動服侍老年人,常到老人院吹喇叭,與長輩同樂。 課目C:當父母年邁時…… 最近兩年我們在多倫多參與救世軍教會的服事,看見一群六七十歲的長輩,長期忠心服事另一群更老的老人,每週輪流去不同的老人院,無怨無悔地付出,令人感動,有時我也會邀兩個青少年兒子一起加入。 在某次的家庭良辰,我們討論著老人院的服事,小兒子好奇地問我:「那些老人為何住那兒而不住自己家呢?是他們喜歡住老人院?還是有其他的原因?」我解釋,有人是因住老人院有許多同儕,可以彼此學習、互相鼓勵;有人因兒女無法就近照顧,或有人行動不便,需要專業的護理照顧,才住進老人院。所以,有些人出於自願住老人院,有些人則情非得已。 談到這兒,兒子問我:「媽咪,將來您喜歡住老人院或跟我住呢?」,我回答,如果媽咪和爹地生活能自理,兒女又不嫌棄,當然喜歡跟你們住啦!但需經過你們的另一半同意。而且也不一定要住同一屋簷下,其實住在附近就好了,能看見孫輩成長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如果萬一我們在生活上無法自理或需借助專業的護理,也願意住老人院或護理之家,免得給兒女太多重擔。 課目D:臨終急救抉擇 近年來,外婆因細菌感染進出醫院急診多次,讓我們感受到她離世的日子近了。我們利用家庭良辰,再次討論當面臨生命最後一程時,是住一般病房積極搶救,還是到安寧病房做緩解疼痛不適的照護呢? 外婆每次急診,送到加護病房時,醫護人員根據醫院的標準作業程序,發燒就要抽血檢驗,細菌培養一週,再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對症下藥。但外婆因造血功能漸衰退,一年下來,從每月輸血一次、兩週一次,到每週一次,最後到竟一週兩次。在治療過程中,因年紀大,血液循環不佳、抽血不易,造成多次扎針,渾身瘀血,令人心疼不已。 我們不禁質疑,頻繁輸血的目的何在?到底只是為延遲死亡、還是真的能減輕外婆的疼痛?如果住一般病房,醫護人員的職責是採取積極用藥醫療,使病人治癒出院。如果住安寧病房,醫護人員則採取減緩用藥,幫助病人減輕疼痛,使其生活有品質,活得有尊嚴。 我們的家族中不乏醫護專業人員,但發現要為自己親人做決定時,卻無法及時達成共識,令人遺憾。 兒子認為,如果適當的用藥能舒緩外婆的疼痛,當然是有必要的,但頻繁的輸血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,就應考慮停止輸血。其實,人能活過九十歲已經是上帝的恩典,我們都認為如果外婆心裡已預備去見主面,就讓她安然地睡了,免去不必要的痛苦。2016年5月底,外婆真的平靜地走了,好像移民到天國去定居。 課目E:喪事風波省思 這次外婆後事的安排,因所在的醫院不提供告別式的場地,必須移到殯儀館,但殯儀館又礙於時段及場地大小的限制,只借到清早七點至九點、容納六十人的小廳。因此在殯儀館只舉行家屬的安息禮拜,隔日才在教堂公開舉辦追思禮拜。 不料卻引發尚未信主的親友質疑,誤以為基督教辦兩場喪禮,實在不孝。他們認為讓亡者入土為安,才是最重點。因此只參加安息禮拜,卻沒有參加在教堂的追思禮拜。殊不知,對基督徒而言,追思禮拜除追念故人之外,也是為活著的人舉辦的。尤其外婆一生敬虔愛主,藉著追念她,彰顯見證上帝的榮耀,了解基督徒對死亡的看法,如何面對跨越死亡,有活潑的盼望,因為將來我們要在天家再相見。凡此種種,都成為我們與孩子在家庭良辰中討論的題材。 陪伴外婆讓我們全家上了一門生命教育課,外婆的身體雖日益衰老,與她讀聖經時,卻感受到她內心一天新似一天。我們與孩子們對生與死有更深層的省思,知道我們都是上帝的傑作,故要為榮神益人而活,而面對無可迴避的在世生命終點,更要預備好如何自在從容、平安喜樂,迎見主面。 家庭良辰小叮嚀 生命教育篇 1. 了解老人的心靈世界與生活百態 2. 了解一般病房與安寧病房的差異 3. 了解基督徒舉辦追思禮拜的意義

The post 陪孩子上一門生命教育課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自1999年父親辭世後, 母親過恬靜自理的生活達七年之久。近十年來因慢性病無法再獨居, 開始輪流與兒女家同住, 其間又因小中風而需長期復健。我們舉家於2007年移居海外, 我陪伴母親的機會自然就少了。近年深感母親所剩時日無多, 當多花時間陪伴她, 於是2013年我利用某次家庭良辰 (Family Time) , 與孩子討論暑假全家返臺陪伴外婆的計畫。

課目A:鍛鍊適應力
起先,孩子們表示,全家來回的機票昂貴,加上暑假氣候超熱,提出種種拒絕的理由。我則解釋甚麼是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」,孝敬父母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,而且要趁父母在世時及時地付出。我也告訴孩子們是何等蒙福,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與祖父母輩相處。面臨高齡化社會,要把握難得的機會,了解老人的心靈世界。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,他們終於願意支持暑假返臺計畫,並下了一個貼心的結論:「今日先了解如何照顧外婆,來日才懂得照顧爸媽」。

對住慣多倫多的我們來說,臺灣酷熱的氣候,實為一大考驗。每天得沖三五次澡才能消暑,居無定所,到處打游擊借住親友家,除了一些暑期夏令營活動外,孩子們輪流與外婆相處,好得到不同的人生體驗與學習。如今孩子們回憶那段日子,認為很值得,因為鍛鍊出耐操、耐熱、耐煩、隨遇而安的適應力。

課目B:思考人生方向
念研究所的大女兒分享說,外婆晚年時,內向寡言。但她發現一個小秘密,只要跟外婆玩聖經接龍,就會開金口,跟著你一句,我一句地背誦熟悉的聖經經文,超開心的。
二女兒分享說,陪外婆一起去復健的日子,讓她對職能復健治療有更多的認識,影響她選擇去老人院作社工。又因著實地的接觸,她將朝向職能復健治療方面的專業再進修,好幫助更需要在身心靈重建的人。她認為自己選擇的未來職業,應該不是個很賺錢的工作,卻是很重要而很少人去做的事。
讀中學的大兒子說,與外婆相處,讓他願參與學校固定去老人院當義工的行動。小兒子則樂於主動服侍老年人,常到老人院吹喇叭,與長輩同樂。
課目C:當父母年邁時……
最近兩年我們在多倫多參與救世軍教會的服事,看見一群六七十歲的長輩,長期忠心服事另一群更老的老人,每週輪流去不同的老人院,無怨無悔地付出,令人感動,有時我也會邀兩個青少年兒子一起加入。
在某次的家庭良辰,我們討論著老人院的服事,小兒子好奇地問我:「那些老人為何住那兒而不住自己家呢?是他們喜歡住老人院?還是有其他的原因?」我解釋,有人是因住老人院有許多同儕,可以彼此學習、互相鼓勵;有人因兒女無法就近照顧,或有人行動不便,需要專業的護理照顧,才住進老人院。所以,有些人出於自願住老人院,有些人則情非得已。

談到這兒,兒子問我:「媽咪,將來您喜歡住老人院或跟我住呢?」,我回答,如果媽咪和爹地生活能自理,兒女又不嫌棄,當然喜歡跟你們住啦!但需經過你們的另一半同意。而且也不一定要住同一屋簷下,其實住在附近就好了,能看見孫輩成長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如果萬一我們在生活上無法自理或需借助專業的護理,也願意住老人院或護理之家,免得給兒女太多重擔。

課目D:臨終急救抉擇
近年來,外婆因細菌感染進出醫院急診多次,讓我們感受到她離世的日子近了。我們利用家庭良辰,再次討論當面臨生命最後一程時,是住一般病房積極搶救,還是到安寧病房做緩解疼痛不適的照護呢?
外婆每次急診,送到加護病房時,醫護人員根據醫院的標準作業程序,發燒就要抽血檢驗,細菌培養一週,再選擇適當的抗生素對症下藥。但外婆因造血功能漸衰退,一年下來,從每月輸血一次、兩週一次,到每週一次,最後到竟一週兩次。在治療過程中,因年紀大,血液循環不佳、抽血不易,造成多次扎針,渾身瘀血,令人心疼不已。
我們不禁質疑,頻繁輸血的目的何在?到底只是為延遲死亡、還是真的能減輕外婆的疼痛?如果住一般病房,醫護人員的職責是採取積極用藥醫療,使病人治癒出院。如果住安寧病房,醫護人員則採取減緩用藥,幫助病人減輕疼痛,使其生活有品質,活得有尊嚴。
我們的家族中不乏醫護專業人員,但發現要為自己親人做決定時,卻無法及時達成共識,令人遺憾。

兒子認為,如果適當的用藥能舒緩外婆的疼痛,當然是有必要的,但頻繁的輸血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,就應考慮停止輸血。其實,人能活過九十歲已經是上帝的恩典,我們都認為如果外婆心裡已預備去見主面,就讓她安然地睡了,免去不必要的痛苦。2016年5月底,外婆真的平靜地走了,好像移民到天國去定居。

課目E:喪事風波省思
這次外婆後事的安排,因所在的醫院不提供告別式的場地,必須移到殯儀館,但殯儀館又礙於時段及場地大小的限制,只借到清早七點至九點、容納六十人的小廳。因此在殯儀館只舉行家屬的安息禮拜,隔日才在教堂公開舉辦追思禮拜。

不料卻引發尚未信主的親友質疑,誤以為基督教辦兩場喪禮,實在不孝。他們認為讓亡者入土為安,才是最重點。因此只參加安息禮拜,卻沒有參加在教堂的追思禮拜。殊不知,對基督徒而言,追思禮拜除追念故人之外,也是為活著的人舉辦的。尤其外婆一生敬虔愛主,藉著追念她,彰顯見證上帝的榮耀,了解基督徒對死亡的看法,如何面對跨越死亡,有活潑的盼望,因為將來我們要在天家再相見。凡此種種,都成為我們與孩子在家庭良辰中討論的題材。

陪伴外婆讓我們全家上了一門生命教育課,外婆的身體雖日益衰老,與她讀聖經時,卻感受到她內心一天新似一天。我們與孩子們對生與死有更深層的省思,知道我們都是上帝的傑作,故要為榮神益人而活,而面對無可迴避的在世生命終點,更要預備好如何自在從容、平安喜樂,迎見主面。

家庭良辰小叮嚀
生命教育篇
1. 了解老人的心靈世界與生活百態
2. 了解一般病房與安寧病房的差異
3. 了解基督徒舉辦追思禮拜的意義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62 MB]

The post 陪孩子上一門生命教育課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陪孩子一同築夢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%e9%99%aa%e5%ad%a9%e5%ad%90%e4%b8%80%e5%90%8c%e7%af%89%e5%a4%a2/ Sun, 24 Feb 2019 02:16:48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785 許多華人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 為提高競爭力, 絞盡腦汁, 疲於奔命, 瘋狂地送兒女參加各種才藝班、課輔班、資優班。最近甚至有人打聽國際奧林匹亞數學課(即奧數)是否有針對幼兒開班的資訊, 令我既同情又驚訝。 多年前,相差一歲的老大老二,在臺灣讀幼稚園大班時,我再次回到職場成為職業婦女,安排孩子參加課後安親班,外加才藝班。我忙得團團轉,沒太多時間陪她們,為方便接送,兩姊妹幾乎同進同出。她們說我當時的口頭禪是「快快快!沒時間了,我可不管妳們了。」 直到她們上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在某次的FamilyTime,我們討論著是否要繼續學鋼琴之事,老二哭訴她心中的委屈,說不想再學琴,也不想成為姊姊的小跟班,永遠活在姊姊的陰影下。因為無論她怎樣努力,都覺得不如姊姊。 我因一時疏忽,造成她內心受傷,深感內疚,向她誠摯道歉。我告訴她,學任何才藝,不是用來誇耀自己,乃是為了服事上帝、服務別人,不必給自己太大壓力。國中時,老大開始學吉他,老二練鋼琴,才重新建立妹妹的自信心。 幸運的老三老四 從兩個女兒到十年後再養育兩個兒子的經驗,使我對養兒育女更有心得。自移民加拿大後,在求學環境截然不同下,兒子比起女兒更顯精力旺盛,又沒升學壓力,於是我們利用固定的Family Time,與兩兄弟討論並了解他們的興趣,讓其自由選擇,適時引導,避免重蹈姊姊的覆轍。他們陸續學過小提琴、鋼琴、打鼓、籃球、足球及乒乓球。 為考量經濟的負擔,觀察他們是否真有興趣,我請一位高中生,以工讀的方式陪伴孩子學習入門。一方面我看重他的優良品格勝於精湛技巧,另一方面為孩子尋找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。例如一位拉小提琴有十年以上的高中生,來教兩個兒子拉琴,尤其老三每次聽到老師拉的曲目,即便難度較高,也有興趣反覆練習,鍥而不捨,直到滿意為止。練鋼琴時也是如此,毅力十足,選擇自己喜歡的樂曲,樂此不疲。 學打鼓時,二姊教他們看鼓譜,加上一位大哥哥指點後,兩兄弟已有初步的基礎,租一個月的電子鼓在家邊聽歌邊練習,等練出興趣後,跟樂器行專業老師學鼓時,已有顯著的進步,這才決定買下二手鼓。我常利用孩子學鼓的等候時間,和另一個孩子單獨約會,或一起購物,一舉數得。 如今兩個兒子在加拿大讀高中,都是學校的乒乓球校隊,老四從初中開始參加學校樂團,至今練出吹喇叭的興趣,每逢救世軍聖誕節搖鈴募款活動時,他總是當仁不讓擔任吹號手。 為何要學才藝 孩子學才藝究竟是為了什麼?我常教導四個孩子,依自己興趣去發展,受專業的裝備,培養助人能力,不以賺更多錢來享受為人生目的。同時,要選擇一項運動,鍛鍊體魄,有健壯的體力,才能服務更多人。四個孩子皆培養出不同的興趣,老大打網球、溜滑板及彈吉他,老二滑雪及彈鋼琴,老三打鼓及打乒乓球,老四吹喇叭、打鼓及打乒乓球。在家裡組成個小樂團時加練習,培養團隊精神,訓練他們的領導組織力,全家形成很好的事奉團隊。 某天的Family Time,兒子不解地問,他說過去我們常當義工,在洛杉磯那年,他在救世軍教會免費開班教人打鼓,或免費在宿舍教小朋友打乒乓球,為何最近有位教會的高中生,主動提出要教他下學期的數學,卻又要求付家教費?按理說,父母雙薪工作,他家只有一個小孩,經濟狀況很好,根本不需如此。 我告訴孩子們,每個家庭有不同的作風、不同的教導。有些父母或許自己窮過,不想孩子過窮日子;或許自己沒機會學些才藝,寄望孩子去學,來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,並以此賺錢過更好的生活,這也無可厚非。 至於我們家,則深信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傑作,要竭力發揮祂賞賜給我們不同的才能,活出以助人為本的見證。錢是永遠嫌不夠的,有錢的人想要賺更多的錢,最好養成過儉樸生活的習慣,好積累資源去幫助需要的人。須知世上還有許多人,連基本生存的條件都沒有,只能等待援助呢! 有夢最美 在Family Time中,我告訴孩子們,當全家從臺灣移民到加拿大,他們就得到了多元文化的視野,接觸不同族裔,成為他們的鄰舍。因著人生不同的際遇,上帝所賦予的社會責任也有不同,我們也談到他們未來的夢想。將來想學甚麼專業來幫助人呢? 大姊學電機,今年研究所畢業,準備成為電路設計工程師。二姊學幼教又讀社會系,接觸不少弱勢家庭,正在作老人院社工。她希望再進修社工或物理治療,夢想成為宣教士,到落後的地方去幫助貧困的家庭,她知道自己從事社工關懷人,是個不賺錢的行業,但意義深遠。姊姊從事尖端科技專業,願意在財力上支持妹妹的夢想,由此可見,姊妹情深。 兩個高中生兒子,老三喜愛物理及數學,又擅於教導,夢想將來當老師或牧師。老四喜歡研究電子科技產品,是我們家的電腦通,加上閱讀能力強,我們使用科技產品遇到任何困難,他幾乎皆有立即解決的能力,尤其對科技新知趨勢,更瞭如指掌,他是少有的不打網上遊戲、卻能善用電腦學習新知的青少年,夢想將來成為電腦工程師。 陪伴孩子隨著不同階段的成長,勾劃出不同的夢想,協助他們對自我的認知,不斷地調整未來努力的方向。我想起九十一歲母親的名言:「父母生其身,自己立其志。」聖經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路,就是到老也不偏離。」養育這世代的孩子,隨著社會的變遷,面臨諸多挑戰,父母既然生育他們,就有責任教育他們,陪伴他們在愛中築夢,也是一種全家一同成長的喜悅。 家庭良辰小叮嚀陪孩子一同築夢 1. 培養孩子品格重於才藝 2. 按天賦發展孩子的潛能 3. 培養一項運動鍛鍊身體 4. 與孩子約會,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

The post 陪孩子一同築夢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許多華人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 為提高競爭力, 絞盡腦汁, 疲於奔命, 瘋狂地送兒女參加各種才藝班、課輔班、資優班。最近甚至有人打聽國際奧林匹亞數學課(即奧數)是否有針對幼兒開班的資訊, 令我既同情又驚訝。


多年前,相差一歲的老大老二,在臺灣讀幼稚園大班時,我再次回到職場成為職業婦女,安排孩子參加課後安親班,外加才藝班。我忙得團團轉,沒太多時間陪她們,為方便接送,兩姊妹幾乎同進同出。她們說我當時的口頭禪是「快快快!沒時間了,我可不管妳們了。」
直到她們上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在某次的FamilyTime,我們討論著是否要繼續學鋼琴之事,老二哭訴她心中的委屈,說不想再學琴,也不想成為姊姊的小跟班,永遠活在姊姊的陰影下。因為無論她怎樣努力,都覺得不如姊姊。
我因一時疏忽,造成她內心受傷,深感內疚,向她誠摯道歉。我告訴她,學任何才藝,不是用來誇耀自己,乃是為了服事上帝、服務別人,不必給自己太大壓力。國中時,老大開始學吉他,老二練鋼琴,才重新建立妹妹的自信心。

幸運的老三老四

從兩個女兒到十年後再養育兩個兒子的經驗,使我對養兒育女更有心得。自移民加拿大後,在求學環境截然不同下,兒子比起女兒更顯精力旺盛,又沒升學壓力,於是我們利用固定的Family Time,與兩兄弟討論並了解他們的興趣,讓其自由選擇,適時引導,避免重蹈姊姊的覆轍。他們陸續學過小提琴、鋼琴、打鼓、籃球、足球及乒乓球。

為考量經濟的負擔,觀察他們是否真有興趣,我請一位高中生,以工讀的方式陪伴孩子學習入門。一方面我看重他的優良品格勝於精湛技巧,另一方面為孩子尋找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。例如一位拉小提琴有十年以上的高中生,來教兩個兒子拉琴,尤其老三每次聽到老師拉的曲目,即便難度較高,也有興趣反覆練習,鍥而不捨,直到滿意為止。練鋼琴時也是如此,毅力十足,選擇自己喜歡的樂曲,樂此不疲。
學打鼓時,二姊教他們看鼓譜,加上一位大哥哥指點後,兩兄弟已有初步的基礎,租一個月的電子鼓在家邊聽歌邊練習,等練出興趣後,跟樂器行專業老師學鼓時,已有顯著的進步,這才決定買下二手鼓。我常利用孩子學鼓的等候時間,和另一個孩子單獨約會,或一起購物,一舉數得。
如今兩個兒子在加拿大讀高中,都是學校的乒乓球校隊,老四從初中開始參加學校樂團,至今練出吹喇叭的興趣,每逢救世軍聖誕節搖鈴募款活動時,他總是當仁不讓擔任吹號手。

為何要學才藝

孩子學才藝究竟是為了什麼?我常教導四個孩子,依自己興趣去發展,受專業的裝備,培養助人能力,不以賺更多錢來享受為人生目的。同時,要選擇一項運動,鍛鍊體魄,有健壯的體力,才能服務更多人。四個孩子皆培養出不同的興趣,老大打網球、溜滑板及彈吉他,老二滑雪及彈鋼琴,老三打鼓及打乒乓球,老四吹喇叭、打鼓及打乒乓球。在家裡組成個小樂團時加練習,培養團隊精神,訓練他們的領導組織力,全家形成很好的事奉團隊。
某天的Family Time,兒子不解地問,他說過去我們常當義工,在洛杉磯那年,他在救世軍教會免費開班教人打鼓,或免費在宿舍教小朋友打乒乓球,為何最近有位教會的高中生,主動提出要教他下學期的數學,卻又要求付家教費?按理說,父母雙薪工作,他家只有一個小孩,經濟狀況很好,根本不需如此。
我告訴孩子們,每個家庭有不同的作風、不同的教導。有些父母或許自己窮過,不想孩子過窮日子;或許自己沒機會學些才藝,寄望孩子去學,來實現父母未完成的夢想,並以此賺錢過更好的生活,這也無可厚非。
至於我們家,則深信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傑作,要竭力發揮祂賞賜給我們不同的才能,活出以助人為本的見證。錢是永遠嫌不夠的,有錢的人想要賺更多的錢,最好養成過儉樸生活的習慣,好積累資源去幫助需要的人。須知世上還有許多人,連基本生存的條件都沒有,只能等待援助呢!

有夢最美

在Family Time中,我告訴孩子們,當全家從臺灣移民到加拿大,他們就得到了多元文化的視野,接觸不同族裔,成為他們的鄰舍。因著人生不同的際遇,上帝所賦予的社會責任也有不同,我們也談到他們未來的夢想。將來想學甚麼專業來幫助人呢?
大姊學電機,今年研究所畢業,準備成為電路設計工程師。二姊學幼教又讀社會系,接觸不少弱勢家庭,正在作老人院社工。她希望再進修社工或物理治療,夢想成為宣教士,到落後的地方去幫助貧困的家庭,她知道自己從事社工關懷人,是個不賺錢的行業,但意義深遠。姊姊從事尖端科技專業,願意在財力上支持妹妹的夢想,由此可見,姊妹情深。
兩個高中生兒子,老三喜愛物理及數學,又擅於教導,夢想將來當老師或牧師。老四喜歡研究電子科技產品,是我們家的電腦通,加上閱讀能力強,我們使用科技產品遇到任何困難,他幾乎皆有立即解決的能力,尤其對科技新知趨勢,更瞭如指掌,他是少有的不打網上遊戲、卻能善用電腦學習新知的青少年,夢想將來成為電腦工程師。

陪伴孩子隨著不同階段的成長,勾劃出不同的夢想,協助他們對自我的認知,不斷地調整未來努力的方向。我想起九十一歲母親的名言:「父母生其身,自己立其志。」聖經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路,就是到老也不偏離。」養育這世代的孩子,隨著社會的變遷,面臨諸多挑戰,父母既然生育他們,就有責任教育他們,陪伴他們在愛中築夢,也是一種全家一同成長的喜悅。
家庭良辰小叮嚀陪孩子一同築夢
1. 培養孩子品格重於才藝
2. 按天賦發展孩子的潛能
3. 培養一項運動鍛鍊身體
4. 與孩子約會,了解傾聽他們的心聲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60 MB]

The post 陪孩子一同築夢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伴孩子面對誤罰及霸淩事件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%e4%bc%b4%e5%ad%a9%e5%ad%90%e9%9d%a2%e5%b0%8d%e8%aa%a4%e7%bd%b0%e5%8f%8a%e9%9c%b8%e6%b7%a9%e4%ba%8b%e4%bb%b6/ Sun, 24 Feb 2019 02:16:26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783 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 都曾受到粗暴對待。例如在遭冤枉的情況下, 即使只是被老師罰站, 都可能造成孩子心靈受傷。還有, 孩子在學校遇到霸淩(school bully)事件, 也可能造成嚴重心理後遺症。如何協助孩子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實際困難, 在考驗父母的智慧。我則利用固定的「家庭良辰」(family time), 觀察四個孩子生活是否有異樣, 發掘問題所在, 陪伴他們走過高山低谷, 撫慰受創的心。 午休烘衣被罰事件 十幾年前二女兒在臺灣念初中時,某天與另一位同學負責抬班上蒸的便當回教室,不巧下起雨來。不方便邊打傘邊抬飯盒架,兩人只好冒著雨濕答答地衝進教室。女兒利用午睡時間去保健室,將頭髮、鞋襪及腳烘乾,結果被老師處罰,叫她穿上淋濕的鞋襪,到訓導處外面走廊上罰站示眾。 女兒放學回來,利用家庭良辰說出傷心事。她不但內心深受創傷,還染上香港腳,治療了好一陣子才痊癒。我問女兒,向老師解釋了嗎?她說老師嚴厲指責她,說全班都當趴在桌上午睡,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,根本不聽她解釋。 在家庭良辰中,我們同心為女兒禱告,傾聽她的解釋,成為她的精神支柱。女兒說,她一心只想把身上弄乾,免得生病,又不想耽誤上課,只得利用午休時間清理。我讚美她的應變能力,居然能想到要用保健室的烘手機,來弄乾衣物;然而另一位同學因怕挨罵,不敢違背規定。老師還對女兒說,那位同學都可以忍耐被淋濕,為何妳不可以忍耐? 看到女兒滿肚子委屈,我打算跟老師當面溝通或寫聯絡簿。但女兒堅持不必,認為老師態度很堅決,自認處理得當,我若出面只會越幫越忙。她說老師為了便於管理全班,才嚴格規定,違者必罰,可以理解。這更讓我學習到,如果孩子願意自己面對難題,父母就要學習放手,讓孩子去迎戰人生不同階段的境遇,鍛鍊抗壓性。果然幾年後,女兒選讀幼教,因她培養出一顆敏銳的心,能體諒孩子們無心之過,找出適切的教育方式,當年她所付出的代價,如今終得開花結果。 損友同儕壓力事件 談起校園霸淩事件,大兒子在加拿大念小五時,向來頗受老師讚賞。某天老師卻反常地對我發出警訊,要我勸說兒子,不要跟班上一群令老師頭痛的學生在一起。於是我們透過家庭良辰,了解到底發生何事。 兒子說,因為最近老師在講課時,班上總有群男生瞎起鬨,讓老師難以招架,所以決定列出名單,請學校做處置列管。兒子又爆料,班上有位同學,常利用下課時間,教唆三五個同學找碴,去破壞幾個女生蓋好的雪人城堡。有次他也被叫去搞破壞,他覺得不妥而不從,結果那夥人惡言相向。難怪老師暗示我,要告誡兒子遠離損友。 那陣子,我們剛好讀到聖經說的「要遠離惡事」,全家就一起幫兒子想辦法來面對挑戰。我們除了為那些同學禱告之外,兒子也試著去遊說其中一位同學,告訴他不贊同大家「搞破壞」的做法。之後,他們兩人再去遊說其他同學,直到最後剩下那個小頭頭,一人也起不了甚麼作用,此事終究化險為夷,和平落幕。 回想這事,我們心中充滿感恩,真是「有關係就沒關係」,透過家庭良辰的經營,孩子與我們平日就建立順暢的溝通交流管道,遇到重大的難題,立刻拿出來討論,如此孩子不是一人孤單面對,而是全家一起來陪伴他突破困境,做出智慧的抉擇,享受成長的喜悅。 遭誣告偷竊事件 2013年我們搬到美國洛杉磯,全家陪我進修一年。開學不到一個月,讀九年級的兒子卻遇上被叫到副校長室搜書包的風波。記得那天我正忙著寫作業,卻發現兒子坐在書桌前發楞許久。我直覺他不尋常的神情,連忙追問,他像洩洪似地哭訴「冤情」。 因轉學初到新環境,他試著拓展在學校的朋友圈。前一天跟幾位同學一起吃午餐,同學間惡作劇,他看到A同學拿張廣告單放入B同學書包,覺得很好玩,就向A同學借那張廣告單,模仿他的動作,放入C同學書包。 當時沒發生任何事,第二天一早上學時,D同學跑來跟兒子說,C同學的錢包不見了,昨天看到我兒子動過C同學的書包,所以認為是兒子偷了他的錢包,D同學要向學校檢舉。A同學也跑來說應該是我兒子偷的。兒子跟他們說他根本沒有偷錢包,也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。 當第二節上課到一半時,兒子被叫到副校長室,連同他的書包及飯包都一併被搜查,他當時很害怕,因為從來沒遇到過,而且學校還寫了調查報告要兒子簽名。午餐時,兒子向錢包不見的C同學表達慰問之意,又聽他說是母親送給他的物,兒子更為他深感難過而抱歉遇上此事,他對C同學說自己沒有拿他的錢包,如果能讓他心裡好過些,兒子願意給他二十美元作為慰問金,沒想到C同學竟開口向兒子要100元,才能真正擺平此事。 當兒子激動地跟我述說整件事時,我冷靜地把它記錄下來,一方面幫助我的情緒不受兒子牽引,另一方面仔細分析,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,我認為此事不單純,兒子卻保有一顆單純的赤子之心。很顯然,兒子被一夥「老油條」的同學栽贓,被提報到學校。 我去學校詢問,為何沒有主動通知家長,要不是我主動察覺,根本就不知道兒子在學校發生那麼重大的事。學校表示,這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,只要有人檢舉,他們就會按慣例做個筆錄結案,也不會對整件事做深入調查。譬如錢包裡放哪些東西、有多少錢、是否有證件等等,一概不問,因為每天在校園裡遺失的東西,不勝枚舉。 我終於了解學校處理的方式及態度,即使追根究柢,也毫無意義;如果去興師問罪,校方也不會承認處理有何不當。事後我們告訴兒子,這是一個設計好的陷阱,他要遠離損友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,他重新結交午餐夥伴,開始留意關心班上一位行動不便的同學。他們一起吃飯,體育課時陪他打桌球,發揮愛心,付諸行動,我知道兒子又上了一堂寶貴的人生體驗課程。 細密觀察,及時引導 總之,無論孩子遇到誤罰或霸淩事件,父母可以透過家庭良辰的經營,隨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動向,當孩子心靈受傷時,父母可以及時鼓勵安慰他,尊重孩子的決定,從中陪伴、協助,引導他勇敢面對困境,培育出堅忍不拔的品格,成為別人的祝福。 面對誤罰及霸凌事件 1. 控制情緒,千萬不要任意動怒。 2. 了解事件,傾聽孩子述說原委。 3. 理智分析,記錄整個事件始末。 … Continued

The post 伴孩子面對誤罰及霸淩事件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 都曾受到粗暴對待。例如在遭冤枉的情況下, 即使只是被老師罰站, 都可能造成孩子心靈受傷。還有, 孩子在學校遇到霸淩(school bully)事件, 也可能造成嚴重心理後遺症。如何協助孩子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實際困難, 在考驗父母的智慧。我則利用固定的「家庭良辰」(family time), 觀察四個孩子生活是否有異樣, 發掘問題所在, 陪伴他們走過高山低谷, 撫慰受創的心。


午休烘衣被罰事件
十幾年前二女兒在臺灣念初中時,某天與另一位同學負責抬班上蒸的便當回教室,不巧下起雨來。不方便邊打傘邊抬飯盒架,兩人只好冒著雨濕答答地衝進教室。女兒利用午睡時間去保健室,將頭髮、鞋襪及腳烘乾,結果被老師處罰,叫她穿上淋濕的鞋襪,到訓導處外面走廊上罰站示眾。
女兒放學回來,利用家庭良辰說出傷心事。她不但內心深受創傷,還染上香港腳,治療了好一陣子才痊癒。我問女兒,向老師解釋了嗎?她說老師嚴厲指責她,說全班都當趴在桌上午睡,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,根本不聽她解釋。
在家庭良辰中,我們同心為女兒禱告,傾聽她的解釋,成為她的精神支柱。女兒說,她一心只想把身上弄乾,免得生病,又不想耽誤上課,只得利用午休時間清理。我讚美她的應變能力,居然能想到要用保健室的烘手機,來弄乾衣物;然而另一位同學因怕挨罵,不敢違背規定。老師還對女兒說,那位同學都可以忍耐被淋濕,為何妳不可以忍耐?
看到女兒滿肚子委屈,我打算跟老師當面溝通或寫聯絡簿。但女兒堅持不必,認為老師態度很堅決,自認處理得當,我若出面只會越幫越忙。她說老師為了便於管理全班,才嚴格規定,違者必罰,可以理解。這更讓我學習到,如果孩子願意自己面對難題,父母就要學習放手,讓孩子去迎戰人生不同階段的境遇,鍛鍊抗壓性。果然幾年後,女兒選讀幼教,因她培養出一顆敏銳的心,能體諒孩子們無心之過,找出適切的教育方式,當年她所付出的代價,如今終得開花結果。

損友同儕壓力事件
談起校園霸淩事件,大兒子在加拿大念小五時,向來頗受老師讚賞。某天老師卻反常地對我發出警訊,要我勸說兒子,不要跟班上一群令老師頭痛的學生在一起。於是我們透過家庭良辰,了解到底發生何事。
兒子說,因為最近老師在講課時,班上總有群男生瞎起鬨,讓老師難以招架,所以決定列出名單,請學校做處置列管。兒子又爆料,班上有位同學,常利用下課時間,教唆三五個同學找碴,去破壞幾個女生蓋好的雪人城堡。有次他也被叫去搞破壞,他覺得不妥而不從,結果那夥人惡言相向。難怪老師暗示我,要告誡兒子遠離損友。

那陣子,我們剛好讀到聖經說的「要遠離惡事」,全家就一起幫兒子想辦法來面對挑戰。我們除了為那些同學禱告之外,兒子也試著去遊說其中一位同學,告訴他不贊同大家「搞破壞」的做法。之後,他們兩人再去遊說其他同學,直到最後剩下那個小頭頭,一人也起不了甚麼作用,此事終究化險為夷,和平落幕。
回想這事,我們心中充滿感恩,真是「有關係就沒關係」,透過家庭良辰的經營,孩子與我們平日就建立順暢的溝通交流管道,遇到重大的難題,立刻拿出來討論,如此孩子不是一人孤單面對,而是全家一起來陪伴他突破困境,做出智慧的抉擇,享受成長的喜悅。
遭誣告偷竊事件
2013年我們搬到美國洛杉磯,全家陪我進修一年。開學不到一個月,讀九年級的兒子卻遇上被叫到副校長室搜書包的風波。記得那天我正忙著寫作業,卻發現兒子坐在書桌前發楞許久。我直覺他不尋常的神情,連忙追問,他像洩洪似地哭訴「冤情」。
因轉學初到新環境,他試著拓展在學校的朋友圈。前一天跟幾位同學一起吃午餐,同學間惡作劇,他看到A同學拿張廣告單放入B同學書包,覺得很好玩,就向A同學借那張廣告單,模仿他的動作,放入C同學書包。
當時沒發生任何事,第二天一早上學時,D同學跑來跟兒子說,C同學的錢包不見了,昨天看到我兒子動過C同學的書包,所以認為是兒子偷了他的錢包,D同學要向學校檢舉。A同學也跑來說應該是我兒子偷的。兒子跟他們說他根本沒有偷錢包,也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。
當第二節上課到一半時,兒子被叫到副校長室,連同他的書包及飯包都一併被搜查,他當時很害怕,因為從來沒遇到過,而且學校還寫了調查報告要兒子簽名。午餐時,兒子向錢包不見的C同學表達慰問之意,又聽他說是母親送給他的物,兒子更為他深感難過而抱歉遇上此事,他對C同學說自己沒有拿他的錢包,如果能讓他心裡好過些,兒子願意給他二十美元作為慰問金,沒想到C同學竟開口向兒子要100元,才能真正擺平此事。
當兒子激動地跟我述說整件事時,我冷靜地把它記錄下來,一方面幫助我的情緒不受兒子牽引,另一方面仔細分析,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,我認為此事不單純,兒子卻保有一顆單純的赤子之心。很顯然,兒子被一夥「老油條」的同學栽贓,被提報到學校。
我去學校詢問,為何沒有主動通知家長,要不是我主動察覺,根本就不知道兒子在學校發生那麼重大的事。學校表示,這沒甚麼好大驚小怪的,只要有人檢舉,他們就會按慣例做個筆錄結案,也不會對整件事做深入調查。譬如錢包裡放哪些東西、有多少錢、是否有證件等等,一概不問,因為每天在校園裡遺失的東西,不勝枚舉。
我終於了解學校處理的方式及態度,即使追根究柢,也毫無意義;如果去興師問罪,校方也不會承認處理有何不當。事後我們告訴兒子,這是一個設計好的陷阱,他要遠離損友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,他重新結交午餐夥伴,開始留意關心班上一位行動不便的同學。他們一起吃飯,體育課時陪他打桌球,發揮愛心,付諸行動,我知道兒子又上了一堂寶貴的人生體驗課程。
細密觀察,及時引導
總之,無論孩子遇到誤罰或霸淩事件,父母可以透過家庭良辰的經營,隨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動向,當孩子心靈受傷時,父母可以及時鼓勵安慰他,尊重孩子的決定,從中陪伴、協助,引導他勇敢面對困境,培育出堅忍不拔的品格,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面對誤罰及霸凌事件
1. 控制情緒,千萬不要任意動怒。
2. 了解事件,傾聽孩子述說原委。
3. 理智分析,記錄整個事件始末。
4. 共同面對,陪伴孩子一起禱告。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2.47 MB]

The post 伴孩子面對誤罰及霸淩事件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與青少年孩子談網上遊戲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%e8%88%87%e9%9d%92%e5%b0%91%e5%b9%b4%e5%ad%a9%e5%ad%90%e8%ab%87%e7%b6%b2%e4%b8%8a%e9%81%8a%e6%88%b2/ Sun, 24 Feb 2019 02:15:14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781 科技日新月異,「網際網路」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。尤其對青少年而言,「低頭滑手機」聊天、查詢資訊或做功課,幾乎已成為全球統一的標準姿勢。當然,也有不少人沉迷於網路遊戲的世界,使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在教養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 近年來,我常在不同的場合主領親職講座,遇到許多青少年家長對於孩子上網打遊戲的問題,傷透腦筋、不知所措,幾乎到抓狂的地步。有些父母氣得連電腦都砸壞了,卻還是很難把孩子從網路遊戲世界呼喚回來。到底要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、親子達成協議,實在考驗父母的智慧。 養育四個孩子的我,對此一洪水猛獸般的難題,當然也無法倖免。十年前老大女兒讀八年級,好勝心強,無意中玩起打泡泡線上遊戲,常與爸爸因使用電腦的時間而槓上,老二女兒看到大姊與爸爸的緊張關係,自然有所警惕,因此不打遊戲。讀高中的老三兒子企圖心強,也開始玩起線上遊戲。我們禁止他玩暴力的遊戲,如League of Legends及Call of Duty,於是他玩Disney’sToontown卡通人物打機器人的線上遊戲,也常跟我們弄得不愉快。所以,老四兒子看著哥哥的狀況,引以為戒,也不玩線上遊戲,將興趣轉移至閱讀書籍及3D打印機上。弟弟的懂事貼心,成為我們最大的安慰。實在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同樣的教導,得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。 「團戰」難脫身 當初老三在小學五年級玩Toontown時,這遊戲還是off line(不連線)的。後來發展為online(線上)遊戲,許多父母發現孩子每天玩的時間過長、無法節制,尤其小學生的家長紛紛抗議,廠商曾一度被迫關閉遊戲,老三也因此不再玩了。豈知半年後,得知這遊戲重新改版推出,每天同一個帳號限制玩三小時,需隔天或排隊才能再進入。他好不容易脫離線上遊戲的網羅,如今又被邀進群裡,我們家的夢魘就此開始。全家晚餐時,他總是慢吞吞;該做的家事,總是拖拖拉拉,到頭來都是弟弟幫他做,不然就是只挑簡單易做的;脾氣暴躁,有時口出穢言,許多事情漸漸地脫序。 有次他還很委屈地跟我們說,我們應該很感恩有他這麼個乖兒子,別人家的孩子都玩打打殺殺的遊戲,只有他順服父母的要求,不玩暴力遊戲,所以才選擇玩Toontown。他認識的青少年,已經在玩此類遊戲了,他只是純粹休閒而已。氣得他爸爸直搖頭。我則忍著不立即回應,只利用每週固定的家庭時間,與孩子討論惱人的上網打遊戲之事。 某天晚餐後,我們照例有家庭時間,我們討論到底要如何規範線上打遊戲呢?哥哥說許多同學都在玩,自己自然而然也很想玩,這是他們青少年的次文化,分數打得越高,別人越會仰慕崇拜你。如果你不打遊戲,與同儕沒話題,同學會笑你no life(生活乏味)。我好奇地問,為何弟弟可以不打線上遊戲呢?哥哥卻說,弟弟因為分數打得太爛,所以打不下去。弟弟告訴我,班上幾乎所有同學都利用午休時間在談論哪個遊戲好玩,只有他和另一位韓裔同學常討論電子科技產品,可見線上遊戲多吸引人。為了避免兒子打線上遊戲成癮,我們一起討論如何重新設立使用電腦時間的規範。共識是一天使用兩小時為原則,每天晚上最遲十一點關機,在週間盡量不要玩(除非功課做完還有時間才可玩)。同時孩子也答應記錄學校的agenda(作業要求),以便確認他的作業確實已完成。 與孩子溝通討論才了解,其實on line遊戲比off line更容易沉迷,因為on line遊戲通常是由四至八人組成團戰,要打至少十分鐘至半小時或四十分鐘不等,如果半途退出,等於之前都白玩了,影響團隊戰果,伙伴自然怨聲載道。其實,為將玩家牢牢拴住,遊戲設計不斷推出升級版,讓你平均每十分鐘就有個reward(小獎勵),以數據化及視覺化效果立即反應出來,促使你迫不及待身不由己地玩下去,獲得完成時的成就感,經歷團戰所產生的情緒起伏,建立更緊密的虛擬關係;而offline遊戲則是隨時可主動喊停。 預防網路成癮有道 為了幫助孩子一步步脫離線上遊戲的轄制,凡來家裡的同學,我會找機會跟他們聊天,了解他們是否有玩線上遊戲的習慣,並表示歡迎他們來我們家,但不可玩線上遊戲。這次老三再度沉迷線上遊戲,讓我們夫妻驚覺到,線上遊戲對家庭及孩子的傷害之大,真是無可估量!為了避免他有太多自由時間,容易發呆,回味那熱鬧刺激的遊戲世界。我們盡量多陪伴他做他喜歡的事,如兩兄弟打桌球、全家一起玩桌上紙卡益智遊戲(board game),創造更多讓他與人互動的機會。 如何預防孩子沉溺網上遊戲呢? 首先,建議家長將電腦放置在公共場所或書房,好隨時了解孩子上網的狀況。 其次,可設parent control,例如Window 7能設定每一天可使用電腦的時段,Window 8則可記錄每一天使用電腦的時數,Window 10則是透過網路設定上述兩項管制功能,可以遠距監控。所需的設定細節,可參考下列網址:http://goo.gl/Jdgcbc 第三,可在 Modem 及路由器(Router)上設定電子裝置,例如筆電、平板電腦及手機的上網時段。除時間管制外,亦可設定限制登錄進入不當的遊戲及色情網站。總之,利用在Family Time中的溝通交流,及早與孩子討論使用電腦的規範,可降低上網成癮的風險,引導孩子作電腦的主人,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;多跟孩子互動,親近大自然,讓孩子網下生活豐富多彩,在真理中長大成熟。 網路成癮八大徵兆 心理學專家指出,只要受測者在以下八項中徵兆中有五項符合,便可初步被診斷患有「網路成癮症」,而如果再加上每週上網時數超過四十小時,就更確定已患有此症,須接受專業治療。這八項徵兆是: 1. 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,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。 2. 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。 3. 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,但總失敗。 4. … Continued

The post 與青少年孩子談網上遊戲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科技日新月異,「網際網路」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。尤其對青少年而言,「低頭滑手機」聊天、查詢資訊或做功課,幾乎已成為全球統一的標準姿勢。當然,也有不少人沉迷於網路遊戲的世界,使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在教養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
近年來,我常在不同的場合主領親職講座,遇到許多青少年家長對於孩子上網打遊戲的問題,傷透腦筋、不知所措,幾乎到抓狂的地步。有些父母氣得連電腦都砸壞了,卻還是很難把孩子從網路遊戲世界呼喚回來。到底要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、親子達成協議,實在考驗父母的智慧。
養育四個孩子的我,對此一洪水猛獸般的難題,當然也無法倖免。十年前老大女兒讀八年級,好勝心強,無意中玩起打泡泡線上遊戲,常與爸爸因使用電腦的時間而槓上,老二女兒看到大姊與爸爸的緊張關係,自然有所警惕,因此不打遊戲。讀高中的老三兒子企圖心強,也開始玩起線上遊戲。我們禁止他玩暴力的遊戲,如League of Legends及Call of Duty,於是他玩Disney’sToontown卡通人物打機器人的線上遊戲,也常跟我們弄得不愉快。所以,老四兒子看著哥哥的狀況,引以為戒,也不玩線上遊戲,將興趣轉移至閱讀書籍及3D打印機上。弟弟的懂事貼心,成為我們最大的安慰。實在是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同樣的教導,得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。

「團戰」難脫身

當初老三在小學五年級玩Toontown時,這遊戲還是off line(不連線)的。後來發展為online(線上)遊戲,許多父母發現孩子每天玩的時間過長、無法節制,尤其小學生的家長紛紛抗議,廠商曾一度被迫關閉遊戲,老三也因此不再玩了。豈知半年後,得知這遊戲重新改版推出,每天同一個帳號限制玩三小時,需隔天或排隊才能再進入。他好不容易脫離線上遊戲的網羅,如今又被邀進群裡,我們家的夢魘就此開始。全家晚餐時,他總是慢吞吞;該做的家事,總是拖拖拉拉,到頭來都是弟弟幫他做,不然就是只挑簡單易做的;脾氣暴躁,有時口出穢言,許多事情漸漸地脫序。
有次他還很委屈地跟我們說,我們應該很感恩有他這麼個乖兒子,別人家的孩子都玩打打殺殺的遊戲,只有他順服父母的要求,不玩暴力遊戲,所以才選擇玩Toontown。他認識的青少年,已經在玩此類遊戲了,他只是純粹休閒而已。氣得他爸爸直搖頭。我則忍著不立即回應,只利用每週固定的家庭時間,與孩子討論惱人的上網打遊戲之事。
某天晚餐後,我們照例有家庭時間,我們討論到底要如何規範線上打遊戲呢?哥哥說許多同學都在玩,自己自然而然也很想玩,這是他們青少年的次文化,分數打得越高,別人越會仰慕崇拜你。如果你不打遊戲,與同儕沒話題,同學會笑你no life(生活乏味)。我好奇地問,為何弟弟可以不打線上遊戲呢?哥哥卻說,弟弟因為分數打得太爛,所以打不下去。弟弟告訴我,班上幾乎所有同學都利用午休時間在談論哪個遊戲好玩,只有他和另一位韓裔同學常討論電子科技產品,可見線上遊戲多吸引人。為了避免兒子打線上遊戲成癮,我們一起討論如何重新設立使用電腦時間的規範。共識是一天使用兩小時為原則,每天晚上最遲十一點關機,在週間盡量不要玩(除非功課做完還有時間才可玩)。同時孩子也答應記錄學校的agenda(作業要求),以便確認他的作業確實已完成。
與孩子溝通討論才了解,其實on line遊戲比off line更容易沉迷,因為on line遊戲通常是由四至八人組成團戰,要打至少十分鐘至半小時或四十分鐘不等,如果半途退出,等於之前都白玩了,影響團隊戰果,伙伴自然怨聲載道。其實,為將玩家牢牢拴住,遊戲設計不斷推出升級版,讓你平均每十分鐘就有個reward(小獎勵),以數據化及視覺化效果立即反應出來,促使你迫不及待身不由己地玩下去,獲得完成時的成就感,經歷團戰所產生的情緒起伏,建立更緊密的虛擬關係;而offline遊戲則是隨時可主動喊停。
預防網路成癮有道
為了幫助孩子一步步脫離線上遊戲的轄制,凡來家裡的同學,我會找機會跟他們聊天,了解他們是否有玩線上遊戲的習慣,並表示歡迎他們來我們家,但不可玩線上遊戲。這次老三再度沉迷線上遊戲,讓我們夫妻驚覺到,線上遊戲對家庭及孩子的傷害之大,真是無可估量!為了避免他有太多自由時間,容易發呆,回味那熱鬧刺激的遊戲世界。我們盡量多陪伴他做他喜歡的事,如兩兄弟打桌球、全家一起玩桌上紙卡益智遊戲(board game),創造更多讓他與人互動的機會。
如何預防孩子沉溺網上遊戲呢?
首先,建議家長將電腦放置在公共場所或書房,好隨時了解孩子上網的狀況。
其次,可設parent control,例如Window 7能設定每一天可使用電腦的時段,Window 8則可記錄每一天使用電腦的時數,Window 10則是透過網路設定上述兩項管制功能,可以遠距監控。所需的設定細節,可參考下列網址:http://goo.gl/Jdgcbc
第三,可在 Modem 及路由器(Router)上設定電子裝置,例如筆電、平板電腦及手機的上網時段。除時間管制外,亦可設定限制登錄進入不當的遊戲及色情網站。總之,利用在Family Time中的溝通交流,及早與孩子討論使用電腦的規範,可降低上網成癮的風險,引導孩子作電腦的主人,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;多跟孩子互動,親近大自然,讓孩子網下生活豐富多彩,在真理中長大成熟。
網路成癮八大徵兆
心理學專家指出,只要受測者在以下八項中徵兆中有五項符合,便可初步被診斷患有「網路成癮症」,而如果再加上每週上網時數超過四十小時,就更確定已患有此症,須接受專業治療。這八項徵兆是:
1. 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活動,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。
2. 覺得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獲得滿足。
3. 多次努力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,但總失敗。
4. 試著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,會沮喪,心情低落易發脾氣。
5. 花在網上比預估時間要久。
6. 為了上網,不顧人際關係的損失、不在乎學業成績的好壞。
7. 曾向家人或朋友或他人說謊,以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的程度。
8. 上網是為逃避問題所帶來的無力感、罪惡感或焦慮、沮喪。這種網路疾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中,網路遊戲成癮已被列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研究準則中,目前醫界正進行相關研究,未來可能會將網路成癮列為精神疾病。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2.11 MB]

The post 與青少年孩子談網上遊戲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闔家動員迎聖誕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the-whole-family-mobilized-to-server-2/ Wed, 28 Nov 2018 05:07:58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681 隨著聖誕的腳步接近, 不禁想起我們家每年聖誕節的傳統。首先, 我們會在家庭時間中, 討論如何慶祝佳節。從心靈的預備, 到屋子內外的裝飾、到聖誕假期的特別活動, 我們都一起商量, 務求全家總動員, 好迎接聖誕佳節的來臨。 從待降到聖誕 其實,早在聖誕節之前,我們就已經利用每週一次的家庭時間,連續四週一同過待降節。「待降」(Advent)這名詞原出於拉丁文,意思是「來臨」,就是等待耶穌基督的降臨,一方面紀念祂曾降臨到世上,另一方面期待祂未來的再度降臨。 待降節的裝飾傳統上是以一個「待降環」(Advent Wreath)和四支紫色(或三支紫色一支粉紅色),再加上一支白色,共五支蠟燭所組成的。紫色代表莊嚴與尊貴,粉紅色代表喜樂,白色代表耶穌的聖潔,而待降環的綠葉代表生命的更新,圓圈代表永恆的盼望。 在這段待降的期間,我們在每次的家庭時間中點燃一支蠟燭,這也成為我們那週在家庭時間中分享的主軸。 例如第一週的蠟燭象徵期待、盼望(Hope),我們以此為話題,用心思考當年以色列人的家庭,如何在風雨飄搖的世代中切切盼望彌賽亞的降臨,而今天我們面對社會風氣的敗壞,及後現代文化的衝擊,基督的誕生對我們的意義又是如何呢?我們是否也期待基督再次降臨,使自己的生命燃起活潑的盼望呢? 當第二週,那支象徵準備、信心(Faith)的蠟燭被點燃時,也要同時燃起上次的那一支,以此類推。第三支蠟燭象徵宣告、喜樂(Joy);第四支蠟燭則象徵啟示、仁愛(Love)。 直到平安夜,點燃放在中間白色的最後一支蠟燭—「基督燭」,象徵救主降臨成為世界的光,全家在五支蠟燭的映照下,同心歡慶聖誕節的臨到。在此期間,我們深思主耶穌降生的目的,和祂給我們生活的教導,使我們以悔改的心,來反省自己的生活是否合乎主的心意。點蠟燭代表著放棄黑暗迎向光明,如此每年先溫習待降節的真諦,再一同迎接聖誕,讓我們家聖誕節過得格外深刻而意義非凡。 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 在一進家門的玄關處,我們會合力佈置一株聖誕樹,也會預備一些禮輕情意重的禮物,把它們陸續放在聖誕樹下。這段期間,凡是來到我們家參加聖誕特別聚會的人,尤其是慕道朋友,都會得到一份簡單又有意義的禮物,當然我也會為家裡每一個人預備一份神秘的聖誕禮物。 在海外的中文書都相當昂貴,而我剛好是《校園雜誌》及《宇宙光雜誌》長期支持的終身讀者,所以常有機會獲得這兩個出版社贈送的新書。自從移居北美後,我開始改變以往邊看書邊畫重點的習慣,將所讀完的新書分類存放,每年依照我所關懷者的不同需要,將書當作聖誕禮物,包裝好分送給他們。他們常常愛不釋手,在小組中大家常彼此分享心得,甚至交換閱讀,這也是一份意外的收穫。 12月24日平安夜,剛好是我們二女兒的生日,我們一定會有個簡短的家庭禮拜,慶祝主耶穌的降生,同時為她慶生,結束後大家會趕快去睡覺,因為隔天一早是全家拆禮物的歡樂時光,那也是家人一起經歷上帝的豐富與慈愛、數算祂過去一年所賜恩典的良機。 2013年,除大女兒大學畢業後留在多倫多做研究外,丈夫和三位兒女陪我搬到洛杉磯,在神學院進修一年。四人住進學校一房一廳的宿舍,二女兒轉學到加州的大學念社工,週末假日偶爾回來打地舖。 因我忙於神學院的課業,加上宿舍較狹窄,沒有足夠的空間佈置聖誕樹。正好那年我們加入救世軍教會,成為救世軍的軍兵,所以我們展開另一種歡度聖誕的方式,全家當義工參與救世軍的聖誕搖鈴募款活動,並協助教會向低收入戶致贈聖誕禮物。 搖鈴募款新體驗 到底救世軍(Salvation Army)是甚麼樣的組織?這要追溯至1865年,當時身在英國倫敦循道會的卜維廉牧師(William Booth),為了向貧民區中無家可歸、飢餓和被遺棄的人傳揚基督的福音,放棄了舒適的講壇生活,進入人群中傳道。 卜牧師原本打算帶領這群人信主後,引導他們進入各教會參與聚會,可是他漸漸意識到當時常出席教會聚會的人,並不適應與這群衣衫襤褸的窮人一同敬拜,而這群新信徒也對進入教會感到格格不入,於是他一方面做社會關懷的工作,另一方面視當時的需要,在某地方建立關懷的據點,某些地方則建立教會。目前救世軍已在全球126個國家推展事工,而光是南加州地區就有三十一間教會。 至於聖誕搖鈴的募款活動則源自於1891年。當時在美國舊金山擔任牧師的Joseph McFee,想要在聖誕節提供1000份免費的聖誕晚餐給一些貧困飢餓的人享用,讓他們感受到聖誕的溫暖。但經費從何而來呢?所以他提議製作紅色(Red Kettle)來籌募經費,呼籲社會大眾用大小不等的金額,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所需。六年之後,已由美國西岸傳到東岸紐約市,接著快速地擴展到全美國各大城市。如今聖誕搖鈴活動已經遍及全球,每年從感恩節到聖誕節,藉著募集的資金,適時幫助無數的弱勢族群。 我們排除萬難,全家總動員,一起參加教會的聖誕搖鈴募款活動,加緊聖誕詩歌的練唱。當我們穿著救世軍的軍服時,更感受到是穿上基督的全副軍裝去服事。教會將所有義工分組,安排於不同的時段,在Walmart、McDonalds等大型賣場或大都會中的人潮滙聚區,皆有我們募款的足跡。 我們全家選擇一起擔任義工,在大庭廣眾前搖聖誕鈴,是個難得的磨鍊。常會遇到一些老美跑來,豎起大拇指對我說,他的親朋好友曾經受過救世軍的幫助,有人脫離酗酒、毒癮的綑綁,有人得到經濟物資的支助等等,我感受到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,想到聖經上說:「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主身上了」,這句話是聖誕精神最佳的詮釋了。 您也可以召開家庭會議,全家集思廣益,思考如何過個不一樣的聖誕節,將信、望、愛的美好祝福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。 真愛 54321 5. 五大主軸: 透過出版、培訓、網路、輔導、國際等五大主軸來推展家庭事工。 4. 四大特色: … Continued

The post 闔家動員迎聖誕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隨著聖誕的腳步接近, 不禁想起我們家每年聖誕節的傳統。首先, 我們會在家庭時間中, 討論如何慶祝佳節。從心靈的預備, 到屋子內外的裝飾、到聖誕假期的特別活動, 我們都一起商量, 務求全家總動員, 好迎接聖誕佳節的來臨。

從待降到聖誕
其實,早在聖誕節之前,我們就已經利用每週一次的家庭時間,連續四週一同過待降節。「待降」(Advent)這名詞原出於拉丁文,意思是「來臨」,就是等待耶穌基督的降臨,一方面紀念祂曾降臨到世上,另一方面期待祂未來的再度降臨。

待降節的裝飾傳統上是以一個「待降環」(Advent Wreath)和四支紫色(或三支紫色一支粉紅色),再加上一支白色,共五支蠟燭所組成的。紫色代表莊嚴與尊貴,粉紅色代表喜樂,白色代表耶穌的聖潔,而待降環的綠葉代表生命的更新,圓圈代表永恆的盼望。

在這段待降的期間,我們在每次的家庭時間中點燃一支蠟燭,這也成為我們那週在家庭時間中分享的主軸。

例如第一週的蠟燭象徵期待、盼望(Hope),我們以此為話題,用心思考當年以色列人的家庭,如何在風雨飄搖的世代中切切盼望彌賽亞的降臨,而今天我們面對社會風氣的敗壞,及後現代文化的衝擊,基督的誕生對我們的意義又是如何呢?我們是否也期待基督再次降臨,使自己的生命燃起活潑的盼望呢?

當第二週,那支象徵準備、信心(Faith)的蠟燭被點燃時,也要同時燃起上次的那一支,以此類推。第三支蠟燭象徵宣告、喜樂(Joy);第四支蠟燭則象徵啟示、仁愛(Love)。

直到平安夜,點燃放在中間白色的最後一支蠟燭—「基督燭」,象徵救主降臨成為世界的光,全家在五支蠟燭的映照下,同心歡慶聖誕節的臨到。在此期間,我們深思主耶穌降生的目的,和祂給我們生活的教導,使我們以悔改的心,來反省自己的生活是否合乎主的心意。點蠟燭代表著放棄黑暗迎向光明,如此每年先溫習待降節的真諦,再一同迎接聖誕,讓我們家聖誕節過得格外深刻而意義非凡。

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

在一進家門的玄關處,我們會合力佈置一株聖誕樹,也會預備一些禮輕情意重的禮物,把它們陸續放在聖誕樹下。這段期間,凡是來到我們家參加聖誕特別聚會的人,尤其是慕道朋友,都會得到一份簡單又有意義的禮物,當然我也會為家裡每一個人預備一份神秘的聖誕禮物。

在海外的中文書都相當昂貴,而我剛好是《校園雜誌》及《宇宙光雜誌》長期支持的終身讀者,所以常有機會獲得這兩個出版社贈送的新書。自從移居北美後,我開始改變以往邊看書邊畫重點的習慣,將所讀完的新書分類存放,每年依照我所關懷者的不同需要,將書當作聖誕禮物,包裝好分送給他們。他們常常愛不釋手,在小組中大家常彼此分享心得,甚至交換閱讀,這也是一份意外的收穫。

12月24日平安夜,剛好是我們二女兒的生日,我們一定會有個簡短的家庭禮拜,慶祝主耶穌的降生,同時為她慶生,結束後大家會趕快去睡覺,因為隔天一早是全家拆禮物的歡樂時光,那也是家人一起經歷上帝的豐富與慈愛、數算祂過去一年所賜恩典的良機。

2013年,除大女兒大學畢業後留在多倫多做研究外,丈夫和三位兒女陪我搬到洛杉磯,在神學院進修一年。四人住進學校一房一廳的宿舍,二女兒轉學到加州的大學念社工,週末假日偶爾回來打地舖。

因我忙於神學院的課業,加上宿舍較狹窄,沒有足夠的空間佈置聖誕樹。正好那年我們加入救世軍教會,成為救世軍的軍兵,所以我們展開另一種歡度聖誕的方式,全家當義工參與救世軍的聖誕搖鈴募款活動,並協助教會向低收入戶致贈聖誕禮物。

搖鈴募款新體驗

到底救世軍(Salvation Army)是甚麼樣的組織?這要追溯至1865年,當時身在英國倫敦循道會的卜維廉牧師(William Booth),為了向貧民區中無家可歸、飢餓和被遺棄的人傳揚基督的福音,放棄了舒適的講壇生活,進入人群中傳道。

卜牧師原本打算帶領這群人信主後,引導他們進入各教會參與聚會,可是他漸漸意識到當時常出席教會聚會的人,並不適應與這群衣衫襤褸的窮人一同敬拜,而這群新信徒也對進入教會感到格格不入,於是他一方面做社會關懷的工作,另一方面視當時的需要,在某地方建立關懷的據點,某些地方則建立教會。目前救世軍已在全球126個國家推展事工,而光是南加州地區就有三十一間教會。

至於聖誕搖鈴的募款活動則源自於1891年。當時在美國舊金山擔任牧師的Joseph McFee,想要在聖誕節提供1000份免費的聖誕晚餐給一些貧困飢餓的人享用,讓他們感受到聖誕的溫暖。但經費從何而來呢?所以他提議製作紅色(Red Kettle)來籌募經費,呼籲社會大眾用大小不等的金額,以實際行動來支持所需。六年之後,已由美國西岸傳到東岸紐約市,接著快速地擴展到全美國各大城市。如今聖誕搖鈴活動已經遍及全球,每年從感恩節到聖誕節,藉著募集的資金,適時幫助無數的弱勢族群。

我們排除萬難,全家總動員,一起參加教會的聖誕搖鈴募款活動,加緊聖誕詩歌的練唱。當我們穿著救世軍的軍服時,更感受到是穿上基督的全副軍裝去服事。教會將所有義工分組,安排於不同的時段,在Walmart、McDonalds等大型賣場或大都會中的人潮滙聚區,皆有我們募款的足跡。

我們全家選擇一起擔任義工,在大庭廣眾前搖聖誕鈴,是個難得的磨鍊。常會遇到一些老美跑來,豎起大拇指對我說,他的親朋好友曾經受過救世軍的幫助,有人脫離酗酒、毒癮的綑綁,有人得到經濟物資的支助等等,我感受到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,想到聖經上說:「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主身上了」,這句話是聖誕精神最佳的詮釋了。

您也可以召開家庭會議,全家集思廣益,思考如何過個不一樣的聖誕節,將信、望、愛的美好祝福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
真愛 54321

5. 五大主軸: 透過出版、培訓、網路、輔導、國際等五大主軸來推展家庭事工。
4. 四大特色: 以全人性、全程性、全面性、全球性的特色,整合四大洲的八個國際分會,同心服事 普世華人家庭。
3. 三角聯結: 積極結合教會和神學院為家庭事工鐵三角,在十年內培訓出1,000名家庭導師及10,000名家庭導友。
2. 雙管齊下: 以家庭事工為關懷的主軸及宣教的管道;徵召宣教家庭,推動家庭宣教。

1. 一個使命: 我們服事的使命,就是推展「將心歸家享最愛,守住真愛守住家」的普世運動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88 MB]

The post 闔家動員迎聖誕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家庭時間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accompany-your-child-through-the-youth-madness-period-2/ Wed, 28 Nov 2018 05:07:35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680 我生長於臺灣, 在九個兄弟姊妹的家庭中排行老六。我曾經羨慕別人家只有一個小孩, 因為在我成長過程中, 家事需要分工、吃東西需要配給, 還要分擔照顧妹妹們的工作。漸漸長大之後, 我才發現上帝給我與別人不同的成長環境, 是因為祂創造我, 祂知道我需要在哪方面被雕塑, 好讓我的生命不再一樣。因此我立志, 要在感恩中從「心」出發, 使我和丈夫所建立的家變成愛之窩。 2007年我們舉家移民加拿大,無論在哪裡,周遭朋友們都很訝異我是如何搞定一家六口的,因為我們家人感情超好的。大女兒在讀研究所,二女兒明年也將大學畢業,大兒子目前讀高中,小兒子明年也要進入高中就讀,老二老三相差近十歲。兩個女兒以中文為主、英文為輔,兩個兒子則以英文為主、中文為輔。 對我們夫妻而言,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,充滿著許多挑戰與對上帝的讚歎,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,也豐富了我們的人生,使我們歷練出「莊敬自強、處變不驚、慎謀能斷」的功夫。到底秘訣何在?主要原因是我們有固定的家庭時間(Family Time),使家人能共同參與,學習彼此相愛、彼此接納、彼此包容,營造屬於我們每個人、真愛盈盈的家。 用心經營,闔家喜愛 談到「家庭時間」,主要是幫助家人聚在一起,以自然、輕鬆及多元的型態,分享生活點滴、增強家人的關係、建立彼此交流溝通的通暢管道。 早在二十年前老大讀幼稚園時,我曾看過一篇文章,提到家庭時間的經營,我就開始試著在自己家中落實,直到如今。孩子們樂此不疲,常會提醒我們「家庭時間到了!」 許多父母遇到家中青少年叛逆的問題,總是傷透腦筋,有時甚至要抓狂,我鼓勵父母們,為防範未然,從孩子小時就養成家庭時間的習慣,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。以我們家來說,剛開始總像「有一頓沒一頓」的光景,但我們夫妻彼此鼓勵,間斷了就重新再開始。 我發現,只要有「心」,永遠不會嫌晚。家庭時間能化解我們家每個階段所面對的不同疑難雜症,使我們共同經歷到「分享的快樂加倍地多,分擔的重擔格外地輕」。尤其現代的青少年,無論在社區、在學校、在社交活動、或在自己家裡,跟成人相處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;使我感受到現代的家庭,更需要花時間,用「心」去經營「家庭時間」,以「心」繫家,讓父母在生活中成為孩子可以效法的榜樣,代代相傳。 Family Time 成功五訣 我們的「家庭時間」通常是以三十至四十分鐘為限,每週一次。我認為家庭時間能成功地建立起來,有幾項原則需要留意: 1.父母預備資料:對建立家庭時間毫無經驗的父母,可能不知如何去做,我也曾走過摸索的階段,突破重重困難,終於堅持下來。一般而言,依孩子不同年齡層,輔助資料及話題也有所不同,例如「合家歡遊戲盤」(The Appreciation Game)可成為家庭時間很好的起步。美、臺讀者均可向各地基督教書房洽購。這個我大力推薦的中英對照遊戲盤是家人親朋分享的遊戲,是極佳的溝通工具,家人透過遊戲互動的設計,拉近彼此間的距離,讓分享的內容更具內涵,你也可以自己設計想分享的問題放入遊戲中。以後有機會再介紹更多實用工具。 2.每個家庭成員都參與:自動自發的參與能引發興趣。通常我們固定在週六晚餐後舉行,家庭成員都很期待。我們有時分享彼此喜愛的詩歌、喜歡的經文,或對經文及詩歌的感受,把每個人的心情帶到高山低谷,共同經歷生命的連結,哀傷者同哀傷,與喜樂者同喜樂,與背負重擔者同分擔,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。 3.恆久及忠心:縱使有家庭成員不能或不肯參與,那些能出席的也要堅持同心敬拜,並且特別為缺席者禱告。遇有訪客,我們也邀請他們加入,因這也是一種見證分享。家庭成員要彼此鼓勵,即使有時中斷了,也可以隨時繼續重新開始聚會。夫妻要彼此互相提醒打氣,若配偶有一方還不信主,沒關係,還是可以邀請對方加入,但也不必強求。 4.形式多樣化:不要每次都遵循某一特定的格式。要以多樣化來提高大家的興趣。例如我們曾每人選一首與我們名字有關、自己喜歡的詩歌;每次外出時,仍盡量有家庭時間。在家庭時間中,我們會分享最近一週的心情,有時會向自己得罪的家人認罪,請求饒恕,我們作父母的也不例外。如此可以讓孩子知道,父母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,也需要成長的空間。我們曾討論過各種大小事,同心禱告,做出決定。例如:是否要學才藝、擬訂家規、家事分工、外出旅遊計畫零用錢的分配、玩電腦時間,甚至投票表決是否要生老四、一起替老四取名字,及移民加拿大⋯⋯等等。我們會把最近一週喜樂與煩惱的事都拿出來分享討論,也分享最近的讀經心得。家人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及看法時,家庭時間成為我們一家六口最佳的溝通管道。因為平日保持良好的「有關係」,遇到再大的困難,也變得「沒關係」,家人能夠一起面對。孩子從小有機會學習表達與傾聽不同的聲音,生活中的瑣事難題,都在家庭時間中提出代禱,衝突一一化解,共同經歷「上帝在我們家中居首位」。 5.關心在我們四周的世界:有時我們會特別為宣教士禱告。家裡冰箱門上黏一張宣教地圖,查出宣教士所在地的一些訊息,將自己的零用錢存在特定的錢筒裡,作為支持宣教士的基金。有時我們會為助養的貧窮兒童禱告,了解他所住的國家及他的成長近況。 從心開始 雖然社會大環境處於每況愈下的逆勢中,我們仍不失對上帝的盼望,深信祂的心意是要建立更多健康的家庭來做美好的見證,用生命影響生命,用家庭影響家庭。無論我們成長的原生家庭或現處的家庭是令我們滿意或感傷,只要我們用心去經營,家庭氣氛就會改變,這社會也會改變,這個世代將要被翻轉。就讓我們在自己家裡,從「心」開始!  

The post 家庭時間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我生長於臺灣, 在九個兄弟姊妹的家庭中排行老六。我曾經羨慕別人家只有一個小孩, 因為在我成長過程中, 家事需要分工、吃東西需要配給, 還要分擔照顧妹妹們的工作。漸漸長大之後, 我才發現上帝給我與別人不同的成長環境, 是因為祂創造我, 祂知道我需要在哪方面被雕塑, 好讓我的生命不再一樣。因此我立志, 要在感恩中從「心」出發, 使我和丈夫所建立的家變成愛之窩。

2007年我們舉家移民加拿大,無論在哪裡,周遭朋友們都很訝異我是如何搞定一家六口的,因為我們家人感情超好的。大女兒在讀研究所,二女兒明年也將大學畢業,大兒子目前讀高中,小兒子明年也要進入高中就讀,老二老三相差近十歲。兩個女兒以中文為主、英文為輔,兩個兒子則以英文為主、中文為輔。

對我們夫妻而言,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,充滿著許多挑戰與對上帝的讚歎,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,也豐富了我們的人生,使我們歷練出「莊敬自強、處變不驚、慎謀能斷」的功夫。到底秘訣何在?主要原因是我們有固定的家庭時間(Family Time),使家人能共同參與,學習彼此相愛、彼此接納、彼此包容,營造屬於我們每個人、真愛盈盈的家。

用心經營,闔家喜愛
談到「家庭時間」,主要是幫助家人聚在一起,以自然、輕鬆及多元的型態,分享生活點滴、增強家人的關係、建立彼此交流溝通的通暢管道。

早在二十年前老大讀幼稚園時,我曾看過一篇文章,提到家庭時間的經營,我就開始試著在自己家中落實,直到如今。孩子們樂此不疲,常會提醒我們「家庭時間到了!」

許多父母遇到家中青少年叛逆的問題,總是傷透腦筋,有時甚至要抓狂,我鼓勵父母們,為防範未然,從孩子小時就養成家庭時間的習慣,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。以我們家來說,剛開始總像「有一頓沒一頓」的光景,但我們夫妻彼此鼓勵,間斷了就重新再開始。

我發現,只要有「心」,永遠不會嫌晚。家庭時間能化解我們家每個階段所面對的不同疑難雜症,使我們共同經歷到「分享的快樂加倍地多,分擔的重擔格外地輕」。尤其現代的青少年,無論在社區、在學校、在社交活動、或在自己家裡,跟成人相處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;使我感受到現代的家庭,更需要花時間,用「心」去經營「家庭時間」,以「心」繫家,讓父母在生活中成為孩子可以效法的榜樣,代代相傳。
Family Time 成功五訣

我們的「家庭時間」通常是以三十至四十分鐘為限,每週一次。我認為家庭時間能成功地建立起來,有幾項原則需要留意:
1.父母預備資料:對建立家庭時間毫無經驗的父母,可能不知如何去做,我也曾走過摸索的階段,突破重重困難,終於堅持下來。一般而言,依孩子不同年齡層,輔助資料及話題也有所不同,例如「合家歡遊戲盤」(The Appreciation Game)可成為家庭時間很好的起步。美、臺讀者均可向各地基督教書房洽購。這個我大力推薦的中英對照遊戲盤是家人親朋分享的遊戲,是極佳的溝通工具,家人透過遊戲互動的設計,拉近彼此間的距離,讓分享的內容更具內涵,你也可以自己設計想分享的問題放入遊戲中。以後有機會再介紹更多實用工具。
2.每個家庭成員都參與:自動自發的參與能引發興趣。通常我們固定在週六晚餐後舉行,家庭成員都很期待。我們有時分享彼此喜愛的詩歌、喜歡的經文,或對經文及詩歌的感受,把每個人的心情帶到高山低谷,共同經歷生命的連結,哀傷者同哀傷,與喜樂者同喜樂,與背負重擔者同分擔,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。
3.恆久及忠心:縱使有家庭成員不能或不肯參與,那些能出席的也要堅持同心敬拜,並且特別為缺席者禱告。遇有訪客,我們也邀請他們加入,因這也是一種見證分享。家庭成員要彼此鼓勵,即使有時中斷了,也可以隨時繼續重新開始聚會。夫妻要彼此互相提醒打氣,若配偶有一方還不信主,沒關係,還是可以邀請對方加入,但也不必強求。
4.形式多樣化:不要每次都遵循某一特定的格式。要以多樣化來提高大家的興趣。例如我們曾每人選一首與我們名字有關、自己喜歡的詩歌;每次外出時,仍盡量有家庭時間。在家庭時間中,我們會分享最近一週的心情,有時會向自己得罪的家人認罪,請求饒恕,我們作父母的也不例外。如此可以讓孩子知道,父母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,也需要成長的空間。我們曾討論過各種大小事,同心禱告,做出決定。例如:是否要學才藝、擬訂家規、家事分工、外出旅遊計畫零用錢的分配、玩電腦時間,甚至投票表決是否要生老四、一起替老四取名字,及移民加拿大⋯⋯等等。我們會把最近一週喜樂與煩惱的事都拿出來分享討論,也分享最近的讀經心得。家人有任何不同的意見及看法時,家庭時間成為我們一家六口最佳的溝通管道。因為平日保持良好的「有關係」,遇到再大的困難,也變得「沒關係」,家人能夠一起面對。孩子從小有機會學習表達與傾聽不同的聲音,生活中的瑣事難題,都在家庭時間中提出代禱,衝突一一化解,共同經歷「上帝在我們家中居首位」。
5.關心在我們四周的世界:有時我們會特別為宣教士禱告。家裡冰箱門上黏一張宣教地圖,查出宣教士所在地的一些訊息,將自己的零用錢存在特定的錢筒裡,作為支持宣教士的基金。有時我們會為助養的貧窮兒童禱告,了解他所住的國家及他的成長近況。

從心開始

雖然社會大環境處於每況愈下的逆勢中,我們仍不失對上帝的盼望,深信祂的心意是要建立更多健康的家庭來做美好的見證,用生命影響生命,用家庭影響家庭。無論我們成長的原生家庭或現處的家庭是令我們滿意或感傷,只要我們用心去經營,家庭氣氛就會改變,這社會也會改變,這個世代將要被翻轉。就讓我們在自己家裡,從「心」開始!

 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55 MB]

The post 家庭時間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要不要添老三老四?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talk-to-children-about-friendship-and-marriage-2/ Wed, 28 Nov 2018 05:06:59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679 在世界各地普遍少子化的今日, 養育四個孩子的家庭並不多見, 許多人很好奇地問我, 相隔十年為何會生老三、老四? 計划中還是意外呢? 我的回答是:「在我們家的Family Time, 開家庭會議時一起禱告決定的, 看上帝是否賞賜給我們老三。至於老四, 則是投票表決的。」大家一聽, 都報以稀奇的眼光。 兩兩相伴 有人羨慕我的家庭,說擁有兩女兩男兩百分,來作客的朋友們常告訴我說:「你們家很有FU,有家的感覺。」決定生老三,這是我們家兩女兒打從幼稚園時,每年所期待的聖誕禮物,歷經了四、五年的禱告,當然格外地珍惜疼愛,每次都搶著照顧弟弟。後來,在家庭聚會中每次唱詩歌時,還是嬰兒的老三常跟著詩歌節奏搖頭晃腦的,長大一些之後還不時打著鈴鼓,樂在其中(難怪現在正值青少年的他,熱愛打鼓,只要略聽一下音樂旋律,就能跟著節奏打起鼓來,老師說他的節奏感很好)。 老大讀小學五年級時,與妹妹一起在家庭聚會中提出,希望再有老四,因為她們非常喜歡弟弟,他超可愛的。我們也討論過,是否乾脆去領養一個孩子。我問她們,帶小Baby是否就像妳們玩洋娃娃一樣,沒太大差別?她們回答:「逗弟弟時,他會笑會哭也會跟著一起玩,他會與人互動,且有反應,當然有趣多了!」 經過在家庭時間中熱烈討論與禱告,大家投票表決,一致通過請媽媽生老四。兩個女兒說,媽媽只要負責生Baby,她們會負責帶。我們夫妻已年過四十,盼能在二年內有老四與哥哥作伴,避免老三過於嬌縱,且對他的成長有所幫助。曾有人提醒我說:若是兩個男孩,可不是作伴而是打在一起喔!兩個姊姊說:「我們家都是倆倆作伴,爸爸和媽媽、我們兩姊妹,弟弟當然也要有個伴,將來好一起去傳福音。」 一人一歌 兩個姊姊幫老三洗頭、洗澡、把屎把尿,弄點心給他吃,帶他玩捉迷藏,簡直就是超級小褓姆!她們喜歡服事弟弟,進而喜愛服事別人,也為我分擔許多家事,樂此不疲,使我一點都不嫌累。 從一個胎兒在母腹中孕育而生,從純喝母奶的嬰兒到幼童,兩個姊姊陪伴弟弟走過每個日子,也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。每當她們發自內心,說出對父母及天父的感恩時,常是我們為人父母最大的安慰,因為她們懂得去體貼父母的心意,正如體貼天父的心意一樣。 在某次家庭時間中,我們共同為每位家人找一首最合適且具代表性的詩歌,例如我的英文名字叫Joyce,就選了“The Joy of the Lord is MyStrength”(靠主喜樂是我的力量);老公的英文名字叫Simon,選了“He is Lord”(祂是主),代表新約聖經人物西門彼得跟隨主耶穌,一步步認識神,經歷生命的改變;老大天慈的英文名字叫Grace,選了“Amazing Grace”(奇異恩典);老二天慧的英文名字叫Melody,選了“MakingMelody in Your Heart”(以詩歌弦律讚美祂);老三天恩剛好有一首“The Song Given by Heaven”(天恩歌),可作為他的代表歌。在家庭時間中,我們全家學習熟唱每個人的代表歌,並且了解歌詞的意義,從詩歌中認識上帝,出外旅遊時,我們也隨時找機會唱這些代表歌。我們在家庭時間中常同心禱告,等待老四的出生,共同為他取名叫「天心」,意為「天父的心意」,英文名字叫David,希望他能成為合神心意的人,就連他的代表詩歌“When The Spirit of The Lord … Continued

The post 要不要添老三老四?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在世界各地普遍少子化的今日, 養育四個孩子的家庭並不多見, 許多人很好奇地問我, 相隔十年為何會生老三、老四? 計划中還是意外呢? 我的回答是:「在我們家的Family Time, 開家庭會議時一起禱告決定的, 看上帝是否賞賜給我們老三。至於老四, 則是投票表決的。」大家一聽, 都報以稀奇的眼光。

兩兩相伴
有人羨慕我的家庭,說擁有兩女兩男兩百分,來作客的朋友們常告訴我說:「你們家很有FU,有家的感覺。」決定生老三,這是我們家兩女兒打從幼稚園時,每年所期待的聖誕禮物,歷經了四、五年的禱告,當然格外地珍惜疼愛,每次都搶著照顧弟弟。後來,在家庭聚會中每次唱詩歌時,還是嬰兒的老三常跟著詩歌節奏搖頭晃腦的,長大一些之後還不時打著鈴鼓,樂在其中(難怪現在正值青少年的他,熱愛打鼓,只要略聽一下音樂旋律,就能跟著節奏打起鼓來,老師說他的節奏感很好)。
老大讀小學五年級時,與妹妹一起在家庭聚會中提出,希望再有老四,因為她們非常喜歡弟弟,他超可愛的。我們也討論過,是否乾脆去領養一個孩子。我問她們,帶小Baby是否就像妳們玩洋娃娃一樣,沒太大差別?她們回答:「逗弟弟時,他會笑會哭也會跟著一起玩,他會與人互動,且有反應,當然有趣多了!」

經過在家庭時間中熱烈討論與禱告,大家投票表決,一致通過請媽媽生老四。兩個女兒說,媽媽只要負責生Baby,她們會負責帶。我們夫妻已年過四十,盼能在二年內有老四與哥哥作伴,避免老三過於嬌縱,且對他的成長有所幫助。曾有人提醒我說:若是兩個男孩,可不是作伴而是打在一起喔!兩個姊姊說:「我們家都是倆倆作伴,爸爸和媽媽、我們兩姊妹,弟弟當然也要有個伴,將來好一起去傳福音。」

一人一歌

兩個姊姊幫老三洗頭、洗澡、把屎把尿,弄點心給他吃,帶他玩捉迷藏,簡直就是超級小褓姆!她們喜歡服事弟弟,進而喜愛服事別人,也為我分擔許多家事,樂此不疲,使我一點都不嫌累。
從一個胎兒在母腹中孕育而生,從純喝母奶的嬰兒到幼童,兩個姊姊陪伴弟弟走過每個日子,也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。每當她們發自內心,說出對父母及天父的感恩時,常是我們為人父母最大的安慰,因為她們懂得去體貼父母的心意,正如體貼天父的心意一樣。

在某次家庭時間中,我們共同為每位家人找一首最合適且具代表性的詩歌,例如我的英文名字叫Joyce,就選了“The Joy of the Lord is MyStrength”(靠主喜樂是我的力量);老公的英文名字叫Simon,選了“He is Lord”(祂是主),代表新約聖經人物西門彼得跟隨主耶穌,一步步認識神,經歷生命的改變;老大天慈的英文名字叫Grace,選了“Amazing Grace”(奇異恩典);老二天慧的英文名字叫Melody,選了“MakingMelody in Your Heart”(以詩歌弦律讚美祂);老三天恩剛好有一首“The Song Given by Heaven”(天恩歌),可作為他的代表歌。在家庭時間中,我們全家學習熟唱每個人的代表歌,並且了解歌詞的意義,從詩歌中認識上帝,出外旅遊時,我們也隨時找機會唱這些代表歌。我們在家庭時間中常同心禱告,等待老四的出生,共同為他取名叫「天心」,意為「天父的心意」,英文名字叫David,希望他能成為合神心意的人,就連他的代表詩歌“When The Spirit of The Lord Comes My Heart”(當聖靈在我心)也在他未出生前就幫他選好了。

兩個姊姊說,我們家每個人的名字最後一個字中都可以找到「心」,慈、慧、恩、心,因為我們的家是用「心」串起來的!
生養眾多

那時有人以為我上了什麼特別的課,才決定生養眾多;也有人問我,會友中有不少人已生了老三,我是否會鼓勵別人生老四;還有人問是否因雙方父母親留了許多祖產,才敢再生老四。

其實,我們夫妻來自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,我從小在基督化家庭中長大,在九個兄弟姊妹當中排行老六,已習慣家裡熱鬧;老公是單親家庭長大的獨子,大學時母親癌症過世,沒有兄弟姊妹作伴,自覺孤單。所以我們都很喜歡小孩,而上帝的恩典賞賜給我們四個孩子,令我們欣喜若狂。

正如老大在小學二年級時所寫的一首童詩:「爸爸的愛,像燦爛的太陽,溫暖我的心。媽媽的愛,像慈愛的膀臂,感動我的心。神的愛,像皎潔的月亮,潔淨我的心。能生長在愛的家庭真好,不但可以享受父愛、母愛,更可以享受天父的愛。」短短幾句話,道盡了基督信仰在我們家庭中的深遠意義及影響力。

在這許多觀念都似是而非、物慾橫流的社會裡,培育敬虔的後裔和學習過儉樸生活是何其重要!我不強求別人跟我走同樣的路,因為上帝給每個人不同的藍圖,祂對每個家庭有不同的引領,而我對祂在我們家的作為深感讚歎。生了兩個女兒的五年後,我遭遇一場大車禍,竟毫髮無傷,深知神存留我的性命到如今,必有祂的美意;事隔五年後,上帝又賞賜我兩個兒子。

驚喜連連

在人生道路上,常看見自己的有限、上帝的無限。當我迎接每一道人生的新考題,正如聖經上說:「上帝的恩典夠我用的,因為上帝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所以,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,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。」學習依靠上帝,看見祂奇妙的作為,令我歎為觀止,經歷破繭而出的成長喜悅。

常有人問我,養育四個孩子不嫌累嗎?老公常說:「我們每天都很忙碌,但忙得很喜樂,家裡充滿孩子的歡笑聲,家是個不夜城,熱鬧非凡。」我喜歡觀察每個孩子的特質,陪伴他們在真愛和真理中成長,因為每個人在上帝眼中都是特別的。
隨時保有一顆年輕的心,每天發現新鮮事,是我養育孩子的動力。例如老三吃母奶時,發現每餐至少要吞嚥一百七十次才會吃飽,看他吃得滿頭大汗又津津有味的滿足模樣,我終於了解母親因每餐不同的飲食,所分泌的母乳也餐餐味道不同,難怪母奶比牛奶好喝。
我學習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及感受,養育孩子們常觸動我追憶自己美好的童年。「家」這「愛之窩」是由家中每個人一點一滴的參與所築成的。而這一切,都可以在生動又富創意的每週家庭時間中省思、分享,成為家庭回憶博物館中的珍藏。
1. 在家庭時間提出與每個家人都有關的議題,讓每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。
2. 大家說出此議題可能會對每個人產生的影響,將其記錄下來,預備心,願意委身,彼此配合。
3. 為所討論目標,齊心禱告尋求,將結果交給上帝。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66 MB]

The post 要不要添老三老四?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搬遷兼旅遊, 真好玩!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building-a-dream-with-your-child-2/ Wed, 28 Nov 2018 05:06:22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678 過去幾年, 我因在教會擔任青少年及青年團契輔導, 接觸許多面臨不同難題的家庭, 盼望加快在神學院進修聖經輔導的腳步, 好讓自己的服事更有果效,於是打算轉學到美國洛杉磯全時間進修。很多人好奇地問我, 是如何說服全家總動員陪我赴美進修的? 其實我們是經過好幾次在家庭時間中的熱烈討論, 禱告尋求約半年之久, 才做出的決定。 化夢想為行動 首先,我在家庭時間中提出進修的想法,讓每個人去思考如果環境改變,可能會面對的衝擊,說出自己心中的掛慮。兩個青少年兒子提到怕在新環境中交不到朋友,我鼓勵他們另類思考,換個環境是擴展社交圈的機會,正如當年舉家從臺灣移民到加拿大,反而是朋友變多。念大學的老二也想藉此機會跟家人一起轉學到洛杉磯,有不同的學習體驗。老公的工作因在家上班,所以走到哪兒做到哪兒,頗具彈性。 經全家人一致通過決定搬遷赴美後,老公提出開家中休旅車橫跨美國的夢想。又經過在家庭時間中熱烈的討論,發現要將每個人的夢想轉化為實際行動,有許多挑戰待克服。 然而,感謝上帝一步步的帶領,我和老二都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轉學手續,房子也順利出租。老大剛好大學畢業,可以幫忙輪流開車。2013年暑假我們返臺探親,8月初匆匆返回加拿大,只有一天能打包行囊,因為考慮一年後就回來,所以沒任何後送行李,規定每人限量一只登機箱大小的行李,一家六口開著休旅車,踏上遷往美國的family road trip(家庭公路旅遊)。 高潮迭起萬里行 這次的旅行,我發現每個人在準備自己的行李時,各取所需,只能帶自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。我沒有時間檢查兩個兒子的行李就上路了,後來才發現他們帶上乒乓球和球拍,還有獎牌,可見他們的天真稚氣,外加幾條短褲、牛仔褲及薄外套,因他們認為南加州的冬天,相對於多倫多算不得甚麼。我除了帶本聖經外,沒法帶任何參考書,只帶了電熱爐及大燜燒鍋,一路上這兩樣東西還真管用。 雖是出門在外,我們仍有家庭時間,每天分享心得及感受,並討論行程安排及分工,同心禱告。一早由我規劃行程,老二負責上網標訂當晚住宿的旅館,老大則查看要去的景點,老公在車上還可以辦公,還好學電機的老大想到買個車上充電器,讓我們一路上手機、電腦隨時可充飽電。全程由娘子軍開車,白天由兩個女兒輪番上陣,在趕路或夜間時則由我接手。到加油站暫停時,就由哥兒們值班,兩兄弟輪流倒垃圾、刷車窗,老公則負責加油。 從多倫多到洛杉磯去程走了15000公里,經美國十一州,總共花了十二天,在洛磯山脈及大峽谷兩個景點,各留三至四天,其他每到一州就停一站,有時趕路,有時半日遊,開到Las Vegas 氣溫竟飆到攝氏四十多度,我們還誤以為儀表壞了。老三說我們好像電影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,我們是擠在一輛車內的生命共同體,要學習和平共存。 某天我們開到科羅拉多州的洛磯山頂時,我邊開車邊瞄一眼孩子們所說的絕佳美景,再回頭一看,突然發現前面的一小路段兩旁竟是懸崖,沒有任何護欄,又忽下冰雹,氣溫急劇降至零度,擋風玻璃上的水氣模糊了視線,驀然發現有三十年駕駛經驗的我居然有懼高症,眼前無法對焦,手腳開始發軟,心中不住禱告⋯⋯。最後換上老二開車,我這才脫離驚嚇,而老二的臨危不亂、沉著穩健,也令我佩服不已。 洛城一年樂融融 來到洛杉磯,住進一房一廳的正道福音神學院學生宿舍。原本擔心孩子們會不適應,他們卻說感謝上帝為我們預備一間超級大的汽車旅館(相較於沿途住過的許多間旅館),因為至少有隔間,有他們喜歡的游泳池及乒乓球桌,每天可以做水陸兩棲的運動。宿舍有五十個住房單位,無論家中有幾個孩子,房間大小一樣,共住著約一百個大人、三十多個孩子。 以外在環境來說,從多倫多有四個房間的舒適住家,要擠進狹窄的宿舍,適應環境的變化,對每個家人來說都是一大考驗。如聖經說:「似乎憂愁,卻是常常快樂的;似乎貧窮,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;似乎一無所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。」在生活方面,我們學習過簡樸生活,能省則省,能用則用,能借則借:朋友送的三個睡袋,伴我們安然度過冬天;從投幣式的洗衣機烘乾機,到飲水機提水飲用,兩個兒子始終是我的好幫手,好在他們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。老二週末偶爾回來,就打地鋪睡。 興奮的回程 2014年暑假,老大與我們會合,全家再次開車返回多倫多。因著上次的經驗,這次更顯得井然有序,而學習如何取捨將宿舍一年積存的東西處理完畢,對我們全家又是一大挑戰。當然,這回行李又得限量了。 回程沿路充滿許多的驚險,所走的路線不同於去程,因氣候及高山地形的變化,一會兒是胎壓顯示異常,一會兒又是電瓶啟動不穩,令人提心吊膽。兩週的行程,我們走到哪兒玩到哪兒,旅館也訂到那兒,學習彼此高度配合,讓行程住宿保有彈性。 我們充分利用家庭時間來溝通,孩子們提出想去的景點:如兩個女兒沿途想去Yosemite、Yellowstone、Mount Rushmore等國家公園;讀九年級的老三說老師提過,加州一定要去兩個湖―LakeTahoe和 Mono Lake;讀七年級的老四對科技超感興趣,嚮往到北加州Google總部看看,全家騎著Google腳踏車過癮一下;我們夫妻則安排探望多年不見的老友、宣教士、牧者,讓搬遷旅行成為全家身心靈豐富的饗宴。 在搬遷中成長 經過這次全家往返搬遷及旅遊,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成長: 1. 開拓生活視野:兩個兒子結交許多新朋友,讓他們難忘那段歡笑的日子。住神學院宿舍時隨時可邀三五成群的人結伴來訪,甚是方便。兒子們說,洛杉磯的生活宛如帶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,是很特別的操練和生活體驗,令人回味無窮。 2. 加強適應能力:即使在狹小的空間裡,我們發現很能耐高溫,可以吹著電扇安靜讀書做事,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。如果沒有過去一年的歷練,我們返臺時,必難忍受攝氏三十多度的生活,所以,改變心境使我們更容易適應環境。 3. 增進親子關係:感謝上帝對我們這一年的塑造,讓全家人到哪兒都能享受生活的樂趣,學習彼此相愛、互相擔當,共同完成橫跨美國的夢想。總之,利用家庭時間充分溝通,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縱然有巨大變遷,全家人一起共同面對,化不可能為可能,而且可以活得更精彩。

The post 搬遷兼旅遊, 真好玩!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過去幾年, 我因在教會擔任青少年及青年團契輔導, 接觸許多面臨不同難題的家庭, 盼望加快在神學院進修聖經輔導的腳步, 好讓自己的服事更有果效,於是打算轉學到美國洛杉磯全時間進修。很多人好奇地問我, 是如何說服全家總動員陪我赴美進修的? 其實我們是經過好幾次在家庭時間中的熱烈討論, 禱告尋求約半年之久, 才做出的決定。
化夢想為行動


首先,我在家庭時間中提出進修的想法,讓每個人去思考如果環境改變,可能會面對的衝擊,說出自己心中的掛慮。兩個青少年兒子提到怕在新環境中交不到朋友,我鼓勵他們另類思考,換個環境是擴展社交圈的機會,正如當年舉家從臺灣移民到加拿大,反而是朋友變多。念大學的老二也想藉此機會跟家人一起轉學到洛杉磯,有不同的學習體驗。老公的工作因在家上班,所以走到哪兒做到哪兒,頗具彈性。
經全家人一致通過決定搬遷赴美後,老公提出開家中休旅車橫跨美國的夢想。又經過在家庭時間中熱烈的討論,發現要將每個人的夢想轉化為實際行動,有許多挑戰待克服。
然而,感謝上帝一步步的帶領,我和老二都在短短兩個月內完成轉學手續,房子也順利出租。老大剛好大學畢業,可以幫忙輪流開車。2013年暑假我們返臺探親,8月初匆匆返回加拿大,只有一天能打包行囊,因為考慮一年後就回來,所以沒任何後送行李,規定每人限量一只登機箱大小的行李,一家六口開著休旅車,踏上遷往美國的family road trip(家庭公路旅遊)。
高潮迭起萬里行
這次的旅行,我發現每個人在準備自己的行李時,各取所需,只能帶自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。我沒有時間檢查兩個兒子的行李就上路了,後來才發現他們帶上乒乓球和球拍,還有獎牌,可見他們的天真稚氣,外加幾條短褲、牛仔褲及薄外套,因他們認為南加州的冬天,相對於多倫多算不得甚麼。我除了帶本聖經外,沒法帶任何參考書,只帶了電熱爐及大燜燒鍋,一路上這兩樣東西還真管用。
雖是出門在外,我們仍有家庭時間,每天分享心得及感受,並討論行程安排及分工,同心禱告。一早由我規劃行程,老二負責上網標訂當晚住宿的旅館,老大則查看要去的景點,老公在車上還可以辦公,還好學電機的老大想到買個車上充電器,讓我們一路上手機、電腦隨時可充飽電。全程由娘子軍開車,白天由兩個女兒輪番上陣,在趕路或夜間時則由我接手。到加油站暫停時,就由哥兒們值班,兩兄弟輪流倒垃圾、刷車窗,老公則負責加油。
從多倫多到洛杉磯去程走了15000公里,經美國十一州,總共花了十二天,在洛磯山脈及大峽谷兩個景點,各留三至四天,其他每到一州就停一站,有時趕路,有時半日遊,開到Las Vegas 氣溫竟飆到攝氏四十多度,我們還誤以為儀表壞了。老三說我們好像電影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,我們是擠在一輛車內的生命共同體,要學習和平共存。
某天我們開到科羅拉多州的洛磯山頂時,我邊開車邊瞄一眼孩子們所說的絕佳美景,再回頭一看,突然發現前面的一小路段兩旁竟是懸崖,沒有任何護欄,又忽下冰雹,氣溫急劇降至零度,擋風玻璃上的水氣模糊了視線,驀然發現有三十年駕駛經驗的我居然有懼高症,眼前無法對焦,手腳開始發軟,心中不住禱告⋯⋯。最後換上老二開車,我這才脫離驚嚇,而老二的臨危不亂、沉著穩健,也令我佩服不已。
洛城一年樂融融
來到洛杉磯,住進一房一廳的正道福音神學院學生宿舍。原本擔心孩子們會不適應,他們卻說感謝上帝為我們預備一間超級大的汽車旅館(相較於沿途住過的許多間旅館),因為至少有隔間,有他們喜歡的游泳池及乒乓球桌,每天可以做水陸兩棲的運動。宿舍有五十個住房單位,無論家中有幾個孩子,房間大小一樣,共住著約一百個大人、三十多個孩子。
以外在環境來說,從多倫多有四個房間的舒適住家,要擠進狹窄的宿舍,適應環境的變化,對每個家人來說都是一大考驗。如聖經說:「似乎憂愁,卻是常常快樂的;似乎貧窮,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;似乎一無所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。」在生活方面,我們學習過簡樸生活,能省則省,能用則用,能借則借:朋友送的三個睡袋,伴我們安然度過冬天;從投幣式的洗衣機烘乾機,到飲水機提水飲用,兩個兒子始終是我的好幫手,好在他們從小養成做家事的習慣。老二週末偶爾回來,就打地鋪睡。

興奮的回程

2014年暑假,老大與我們會合,全家再次開車返回多倫多。因著上次的經驗,這次更顯得井然有序,而學習如何取捨將宿舍一年積存的東西處理完畢,對我們全家又是一大挑戰。當然,這回行李又得限量了。
回程沿路充滿許多的驚險,所走的路線不同於去程,因氣候及高山地形的變化,一會兒是胎壓顯示異常,一會兒又是電瓶啟動不穩,令人提心吊膽。兩週的行程,我們走到哪兒玩到哪兒,旅館也訂到那兒,學習彼此高度配合,讓行程住宿保有彈性。

我們充分利用家庭時間來溝通,孩子們提出想去的景點:如兩個女兒沿途想去Yosemite、Yellowstone、Mount Rushmore等國家公園;讀九年級的老三說老師提過,加州一定要去兩個湖―LakeTahoe和 Mono Lake;讀七年級的老四對科技超感興趣,嚮往到北加州Google總部看看,全家騎著Google腳踏車過癮一下;我們夫妻則安排探望多年不見的老友、宣教士、牧者,讓搬遷旅行成為全家身心靈豐富的饗宴。

在搬遷中成長

經過這次全家往返搬遷及旅遊,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成長:
1. 開拓生活視野:兩個兒子結交許多新朋友,讓他們難忘那段歡笑的日子。住神學院宿舍時隨時可邀三五成群的人結伴來訪,甚是方便。兒子們說,洛杉磯的生活宛如帶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,是很特別的操練和生活體驗,令人回味無窮。
2. 加強適應能力:即使在狹小的空間裡,我們發現很能耐高溫,可以吹著電扇安靜讀書做事,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。如果沒有過去一年的歷練,我們返臺時,必難忍受攝氏三十多度的生活,所以,改變心境使我們更容易適應環境。
3. 增進親子關係:感謝上帝對我們這一年的塑造,讓全家人到哪兒都能享受生活的樂趣,學習彼此相愛、互相擔當,共同完成橫跨美國的夢想。總之,利用家庭時間充分溝通,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縱然有巨大變遷,全家人一起共同面對,化不可能為可能,而且可以活得更精彩。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68 MB]

The post 搬遷兼旅遊, 真好玩!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家庭規範: 化衝突為共識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the-whole-family-mobilized-to-server/ Wed, 28 Nov 2018 04:27:20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672 許多人看見我們家四個孩子樂於關心助人、主動幫忙做家事, 很好奇地問我, 到底秘訣何在? 尤其孩子的年齡差距大, 老二跟老三相差十歲, 對年輕人而言, 這幾乎是兩個世代了。兩個女兒在臺灣升學環境下, 走過小學中學階段、在北美完成高中大學教育, 目前就讀研究所; 兩個兒子則接受北美小學初中教育, 正值高中青少年的狂飆期。 其實,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若說有何獨特之處,那就是當我遇到生活中的疑難雜症時,常會在家庭時間中提出來討論,讓大家一起分擔重擔,分享喜悅。而孩子們從小參與討論,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,無形中也學習如何承擔責任。其中,「制定合理的家規」,功不可沒。 誰來主導? 談到「家規」似乎有些嚴肅,不如說「建立家中的規範」更為貼切。我們利用家庭時間,將親子之間容易產生衝突的議題,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,擬訂出一些大家公認為可遵循、可落實的規範。隨著孩子進入不同年齡的成長階段,家也隨之有彈性的修改。 譬如孩子從小一定要坐在餐桌前用餐,如果離開餐桌就不准再吃了,所以我們家絕對不會有追著孩子餵食的情形。把握住他們十五至十八個月大時,學習自己吃飯的黃金期,我只需要負責在餐桌椅下鋪張報紙,等孩子吃完清理乾淨就行了。 兩個女兒在幼兒階段,老是爭先恐後搶著要先進浴缸洗澡。其實根本不差這幾分鐘,但總鬧得不愉快,我請她們幫忙想個辦法。結果兩姊妹討論後,決定做一張表格,貼在浴室牆上,由姊姊負責打勾記錄,兩個人一人一天輪流先洗。這看來是很小的事情,卻是一種訓練,孩子以後總能藉由家庭時間的討論,一起解決眼前擾人的難題。 孩子在小學階段時,家規基本上是由父母來主導,先擬定草案,由孩子們來修改,例如四項中有三項規範由我們來訂,另一項交給孩子來修訂。我們曾經討論過各種不同的議題,像是零用錢的多寡及使用,洗碗筷、洗衣、打掃、吸地、倒垃圾等瑣碎家事的分擔,電腦及手機的使用及管理等等⋯⋯,我們都曾一一熱烈討論。 等孩子進入初中階段,大部分家庭規範的內容則由他們來主導,我們做局部修改。一方面讓孩子知道他們漸漸長大,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,學習遵守承諾,也懂得如何參與。 迎接新挑戰,化險為夷 我們常開放家庭,接待孩子的同學朋友來家裡,有時做功課,有時休閒娛樂,我們事先約定好,他們招待同學沒問題,但他們要一起負責收拾善後。 記得某天兒子的幾個同學來家裡做功課,吃完點心,兒子幫忙在清洗碗盤時,我聽到他的同學好奇地問,是否今天因他們來,他才做家事?兒子告訴他們,他和弟弟每天都會輪流做,一個清洗一個幫忙收拾。兒子反問他們,在家需要做家事嗎?原來他們因是獨子,在家從來不必做家事,以後他們來我們家玩時,反而常喜歡跟我兒子學著做家事。 如今科技日新月異,青少年盲目追逐科技產品的流行,深受同儕壓力的影響,許多父母也總覺得趕不上這千變萬化的時代。我常見許多有青少年的家庭身陷困境,所以在家庭時間訂定規範時,特別花時間先傾聽孩子有關這方面的想法,參考他們的意見。 在兩個兒子讀初中時,我准許他們玩益智性的電腦遊戲,如俄羅斯方塊(Tetris),但絕不可以玩打打殺殺的暴力遊戲,如League of Legends之類,尤其避免玩線上遊戲。幾個月前,我發現老三竟然半夜爬起來,偷偷地玩起線上遊戲Toontown,令我們傷透腦筋。 十年前在臺灣就常聽青少年父母提到與孩子無法溝通,孩子不是關起門來,悶不吭聲上網玩電腦,不然就是跑到網咖去玩。現今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更是方便,宛如隨身攜帶一台小型電腦,隨時可上網,但也更容易掉入科技陷阱裡。 於是我們利用family safety的設定來監管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, 以Wi-Fi的設定來限制孩子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,過濾不當的暴力及色情網站,幫助孩子脫離沉迷網路的世界。 身為父母,我們知道必須有智慧地隨時迎接新挑戰,不輕易答應購買新科技產品給孩子,要謹慎評估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,而且當比孩子更懂得如何善用科技,才能引導他們走入正途。 轉移興趣,皆大歡喜 透過家庭時間中多次的溝通,孩子同意遵守彼此的約定,我們訂出符合現況的規範,幫助他們轉移興趣,找出其他的嗜好。例如兩個兒子喜歡打乒乓球,就幫助他們培養此興趣,兄弟倆一個慣用左手一個慣用右手,是打乒乓球的好搭擋,哥哥從乒乓球教練說的一席話,深切領悟到:「無論你玩線上遊戲得多高分,在現實生活裡仍然是得零分,毫無意義,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及生命」。 此外,哥哥喜愛看Child Genius,從YouTube上研究分析國際乒乓球選手的技巧;弟弟喜歡看TEDtalks, MKBHD 相關科技知識,尤其對未來手機發展的科技趨勢,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。 去年暑假我們買一了台需要自己 DIY 組裝 的 … Continued

The post 家庭規範: 化衝突為共識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許多人看見我們家四個孩子樂於關心助人、主動幫忙做家事, 很好奇地問我, 到底秘訣何在? 尤其孩子的年齡差距大, 老二跟老三相差十歲, 對年輕人而言, 這幾乎是兩個世代了。兩個女兒在臺灣升學環境下, 走過小學中學階段、在北美完成高中大學教育, 目前就讀研究所; 兩個兒子則接受北美小學初中教育, 正值高中青少年的狂飆期。


其實,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若說有何獨特之處,那就是當我遇到生活中的疑難雜症時,常會在家庭時間中提出來討論,讓大家一起分擔重擔,分享喜悅。而孩子們從小參與討論,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,無形中也學習如何承擔責任。其中,「制定合理的家規」,功不可沒。

誰來主導?

談到「家規」似乎有些嚴肅,不如說「建立家中的規範」更為貼切。我們利用家庭時間,將親子之間容易產生衝突的議題,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,擬訂出一些大家公認為可遵循、可落實的規範。隨著孩子進入不同年齡的成長階段,家也隨之有彈性的修改。
譬如孩子從小一定要坐在餐桌前用餐,如果離開餐桌就不准再吃了,所以我們家絕對不會有追著孩子餵食的情形。把握住他們十五至十八個月大時,學習自己吃飯的黃金期,我只需要負責在餐桌椅下鋪張報紙,等孩子吃完清理乾淨就行了。
兩個女兒在幼兒階段,老是爭先恐後搶著要先進浴缸洗澡。其實根本不差這幾分鐘,但總鬧得不愉快,我請她們幫忙想個辦法。結果兩姊妹討論後,決定做一張表格,貼在浴室牆上,由姊姊負責打勾記錄,兩個人一人一天輪流先洗。這看來是很小的事情,卻是一種訓練,孩子以後總能藉由家庭時間的討論,一起解決眼前擾人的難題。
孩子在小學階段時,家規基本上是由父母來主導,先擬定草案,由孩子們來修改,例如四項中有三項規範由我們來訂,另一項交給孩子來修訂。我們曾經討論過各種不同的議題,像是零用錢的多寡及使用,洗碗筷、洗衣、打掃、吸地、倒垃圾等瑣碎家事的分擔,電腦及手機的使用及管理等等⋯⋯,我們都曾一一熱烈討論。
等孩子進入初中階段,大部分家庭規範的內容則由他們來主導,我們做局部修改。一方面讓孩子知道他們漸漸長大,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,學習遵守承諾,也懂得如何參與。
迎接新挑戰,化險為夷
我們常開放家庭,接待孩子的同學朋友來家裡,有時做功課,有時休閒娛樂,我們事先約定好,他們招待同學沒問題,但他們要一起負責收拾善後。
記得某天兒子的幾個同學來家裡做功課,吃完點心,兒子幫忙在清洗碗盤時,我聽到他的同學好奇地問,是否今天因他們來,他才做家事?兒子告訴他們,他和弟弟每天都會輪流做,一個清洗一個幫忙收拾。兒子反問他們,在家需要做家事嗎?原來他們因是獨子,在家從來不必做家事,以後他們來我們家玩時,反而常喜歡跟我兒子學著做家事。
如今科技日新月異,青少年盲目追逐科技產品的流行,深受同儕壓力的影響,許多父母也總覺得趕不上這千變萬化的時代。我常見許多有青少年的家庭身陷困境,所以在家庭時間訂定規範時,特別花時間先傾聽孩子有關這方面的想法,參考他們的意見。
在兩個兒子讀初中時,我准許他們玩益智性的電腦遊戲,如俄羅斯方塊(Tetris),但絕不可以玩打打殺殺的暴力遊戲,如League of Legends之類,尤其避免玩線上遊戲。幾個月前,我發現老三竟然半夜爬起來,偷偷地玩起線上遊戲Toontown,令我們傷透腦筋。
十年前在臺灣就常聽青少年父母提到與孩子無法溝通,孩子不是關起門來,悶不吭聲上網玩電腦,不然就是跑到網咖去玩。現今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更是方便,宛如隨身攜帶一台小型電腦,隨時可上網,但也更容易掉入科技陷阱裡。
於是我們利用family safety的設定來監管孩子使用電腦的時間, 以Wi-Fi的設定來限制孩子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,過濾不當的暴力及色情網站,幫助孩子脫離沉迷網路的世界。
身為父母,我們知道必須有智慧地隨時迎接新挑戰,不輕易答應購買新科技產品給孩子,要謹慎評估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,而且當比孩子更懂得如何善用科技,才能引導他們走入正途。
轉移興趣,皆大歡喜
透過家庭時間中多次的溝通,孩子同意遵守彼此的約定,我們訂出符合現況的規範,幫助他們轉移興趣,找出其他的嗜好。例如兩個兒子喜歡打乒乓球,就幫助他們培養此興趣,兄弟倆一個慣用左手一個慣用右手,是打乒乓球的好搭擋,哥哥從乒乓球教練說的一席話,深切領悟到:「無論你玩線上遊戲得多高分,在現實生活裡仍然是得零分,毫無意義,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及生命」。
此外,哥哥喜愛看Child Genius,從YouTube上研究分析國際乒乓球選手的技巧;弟弟喜歡看TEDtalks, MKBHD 相關科技知識,尤其對未來手機發展的科技趨勢,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。
去年暑假我們買一了台需要自己 DIY 組裝 的 3 D 打印機,哥哥因曾在學校學過軟體SOLIDWORKS,弟弟研究其硬體維護及產品列印,兩兄弟利用聖誕假期,一起合作邀請同學朋友來家裡舉辦乒乓球比賽,運用3D打印機列印設計的獎杯,頗具意義。從爸爸及姊姊陪伴他們組裝打印機,到出爐的成品,其中充滿著許多的感恩。
在家庭時間中大家達成協議,從今以後,他們不再花錢去買送同學的生日禮物,而是打印一個3D的產品當禮物,同學朋友都很喜歡它,因為是兩兄弟共同巧思製作,至少花上五個小時打印出來的成品,令人驚喜萬分,許多人從來沒見過這些科技新花樣,所以每次朋友來我家時,都必參觀我家的3D打印機,聽著兒子們滔滔不絕地介紹它的功能,樂此不疲。
總之,利用家庭時間增強親子關係,將受爭議的事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,共同設立可以實踐的家規。如果經過兩三個月後,實施效果不彰,大家無法切實彼此遵守承諾,就需要在家庭時間中再次討論修改。
這樣不斷學習操練,深信許多家庭面對的問題,如:夫妻溝通、管教問題、親子衝突等等,都可利用家庭時間的溝通與討論,漸漸迎刃而解。所謂;「有關係就沒關係」,願您能從經營家庭時間中,建立穩固親密的親情,經歷成長的喜悅,使您的家庭成為有真理、有真愛的歡樂窩。

1. 提出家中最近容易發生衝突的問題。
2. 將問題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。
3. 擬定符合現況的家庭規範。
4. 每兩三個月做一次檢視調整。

 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3.50 MB]

The post 家庭規範: 化衝突為共識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全家動員服事去 https://familykeepers.ca/talk-to-children-about-friendship-and-marriage/ Wed, 28 Nov 2018 04:25:14 +0000 http://familykeepers-dev.seadev.cc/?p=670 現代父母過於忙碌, 孩子又少,因此總是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, 但其實未必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是甚麼。我從養育兩個女兒間隔十年後再有兩個兒子, 無論進出職場或選擇在家, 在忙裡忙外中陪伴他們從幼兒開始, 走過青少年狂飆期, 坐了四趟「雲霄飛車」, 感慨良多。二十年來, 在每週的Family Time中, 我們夫妻學習不斷與孩子們建立各種溝通的管道, 將具有衝突性的問題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, 讓全家總動員起來, 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。 總動員:關心另一家庭 要如何遊說孩子願意參與家庭活動?許多家長都想知道有何秘訣。若是家有青少年,似乎更加困難。有次我在一個青少年家長聚會中分享,會後認識一對跟我們一樣育有四個孩子的夫妻。我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應該與我有同樣的感受:家裡常熱鬧非凡,雖然忙碌但很喜樂。 不料,後來他們告訴我,他們是重組家庭,夫妻雙方都帶著一個青少年孩子再次踏入婚姻,所以他們對孩子教養的做法是,誰帶來的孩子就由誰來教,婚後共同生的孩子就共同教養。於是許多家庭問題接踵而來,夫妻無法秉持相同的教養原則,孩子學會從中鑽漏洞,其中還有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,需接受專業特教的輔導,從他們的言談中,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們在緊張的親子關係中,充滿著無奈與無助。 在某次的Family Time中,我特別提出為這個家庭代禱,因為看見許多的煩惱重擔壓在他們的肩頭上。如何關心他們又能有實質的幫助呢?經過一番熱烈討論,我們決議全家安排款待他們一頓豐盛的午餐,讓他們能輕鬆享受一段歡樂時光。過往總是聽到許多青少年父母說,他們出去關懷探訪時,把孩子獨自留在家裡,因為他們不願同去。然而,這次我提議我們全家庭總動員去關心另一個家庭,卻引起大家的共鳴。我們說好一個月後邀請他們來家裡作客,在此之前,有機會見面時,大家就分頭去找所需要關心的對象,父母對父母,孩子對孩子,先培養友誼。老三還特別上網去查詢,學習如何與自閉症的人互動溝通。 兩家歡聚那天,兩個兒子輪番上陣、設計不同的活動陪孩子們玩耍。兩個姊姊關心兩個青少年的女兒,彼此分享移民心情、求學歷程、還有當姊姊的心得與責任。這對夫妻很感動地跟我說,他們從來沒有被邀請作客過,他們也害怕去別人家作客,因為孩子特殊的狀況,擔心給人惹麻煩,尤其兩個青少年的孩子,來自不同原生家庭,很難溝通作伴。我能體會他們養育四個孩子的艱辛,鼓勵他們全家勇敢地走出來。我發現,只要事先做好準備,要招待他們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。 總動員:在教會服事 這次全家共同關心另一個家庭,從有想法到付諸行動,讓我有很深的感觸,父母要成為孩子可學習的榜樣。身教重於言教,父母彷彿是教練,隨時在孩子身旁訓練引導他們,增進他們的判斷力與適應力,從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。例如,接待另一個家庭,這樣的服事必須是出於甘心樂意,沒有任何條件的。 自從有了全家服事的經驗後,我們常在Family Time中,討論不同型態的家庭活動,目的是帶動全家一起服事,彼此成為夥伴關係,學習同心同行。 記得2013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時,我們全家一起在教會裡參與服事。老二幫忙司琴及教兒童主日學;老三擔任打鼓班的義工老師;老四參與音響及電腦管控的服事。 2014年回到多倫多,在救世軍教會聚會,我們夫妻一起配搭敬拜團,兩個兒子仍然參與打鼓的事奉;當教會每月定期去老人院領聚會缺同工時,我們及時的參與,頗受歡迎;每週五晚上的青少年聚會,小兒子與我們再次動員出擊,服事社區跨種族文化的孩子們。 男生出動:幫鄰家照顧嬰兒 在另一次的Family Time中,我們討論兩個青少年兒子當小褓母的事,他們興致勃勃地談論他們的想法,我則分析、回應,供他們參考。 因為鄰家2014年5月才剛生了男嬰,夫妻都上班,所以請中國的外婆來家同住,幫忙照顧小外孫。因多倫多寒冷的冬天又長又冷又下雪,哪兒也無法去,只得待在家裡,邀請兩個兒子幫忙照顧,讓外婆可休息。 他們兄弟倆搖身一變,成了超級褓母,一方面可以用英文唸小書給幼兒聽,陪伴他玩耍,另一方面外婆英文不靈光,他們可以陪外婆用中文聊天,真是一舉數得。他們輪流每週去兩次,每次一個半小時,每次回來都會彼此交換心得,例如:如何換尿片,如何逗小嬰兒笑。他們有時彈鋼琴給他聽,有時陪他玩捉迷藏,教他在地上爬行。聽他們津津樂道照顧幼兒的種種,及得到工資擁有自己零用錢之後的規劃,樂此不疲。我這才發覺原來男生也可以當小褓母,且能從中培養品格。 總動員:暑假返臺照顧外婆 這幾年我們全家一起服事,看見上帝那如陶匠般的恩手,不斷在雕塑我們每個人,成為祂合用的器皿。 最近在Family Time中,討論搬回臺灣照顧九十歲母親的可行性。在我們尚未移民加拿大之前,她就與我們同住,事隔八年,臺灣北部親人在長期照顧下深感疲憊,我們盼望讓他們有喘息的機會。經過家庭會議討論後,計划今年暑假搬回臺灣有兩年陪伴母親,等老三要升大學再搬回加拿大。討論過程中,兩個青少年兒子說因為曾在美國洛杉磯住過神學院宿舍一年,現在他們覺得已被訓練得住哪裡都能適應了。 然而,正要著手進行返臺準備之際,臺灣南部親人及時表示可以接外婆同住,以致於我們返臺搬遷計划由兩年改為只需安排一個暑假,上帝的計划真是奇妙,我心中充滿了感恩。 總之,藉著Family Time的溝通管道,幫助我們無論往何處去,家庭團隊的行動力絲毫不減,而且始終凝聚著全家的向心力。我深信上帝不斷給我們拋出人生的考題,操練我們去挑戰自己的極限,使家中的每個人生命更加長大成熟,成為多人的祝福,用家庭影響家庭,用生命影響生命。

The post 全家動員服事去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
現代父母過於忙碌, 孩子又少,因此總是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, 但其實未必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是甚麼。我從養育兩個女兒間隔十年後再有兩個兒子, 無論進出職場或選擇在家, 在忙裡忙外中陪伴他們從幼兒開始, 走過青少年狂飆期, 坐了四趟「雲霄飛車」, 感慨良多。二十年來, 在每週的Family Time中, 我們夫妻學習不斷與孩子們建立各種溝通的管道, 將具有衝突性的問題轉化為建設性的討論, 讓全家總動員起來, 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。

總動員:關心另一家庭
要如何遊說孩子願意參與家庭活動?許多家長都想知道有何秘訣。若是家有青少年,似乎更加困難。有次我在一個青少年家長聚會中分享,會後認識一對跟我們一樣育有四個孩子的夫妻。我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應該與我有同樣的感受:家裡常熱鬧非凡,雖然忙碌但很喜樂。

不料,後來他們告訴我,他們是重組家庭,夫妻雙方都帶著一個青少年孩子再次踏入婚姻,所以他們對孩子教養的做法是,誰帶來的孩子就由誰來教,婚後共同生的孩子就共同教養。於是許多家庭問題接踵而來,夫妻無法秉持相同的教養原則,孩子學會從中鑽漏洞,其中還有個患有自閉症的孩子,需接受專業特教的輔導,從他們的言談中,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們在緊張的親子關係中,充滿著無奈與無助。
在某次的Family Time中,我特別提出為這個家庭代禱,因為看見許多的煩惱重擔壓在他們的肩頭上。如何關心他們又能有實質的幫助呢?經過一番熱烈討論,我們決議全家安排款待他們一頓豐盛的午餐,讓他們能輕鬆享受一段歡樂時光。過往總是聽到許多青少年父母說,他們出去關懷探訪時,把孩子獨自留在家裡,因為他們不願同去。然而,這次我提議我們全家庭總動員去關心另一個家庭,卻引起大家的共鳴。我們說好一個月後邀請他們來家裡作客,在此之前,有機會見面時,大家就分頭去找所需要關心的對象,父母對父母,孩子對孩子,先培養友誼。老三還特別上網去查詢,學習如何與自閉症的人互動溝通。
兩家歡聚那天,兩個兒子輪番上陣、設計不同的活動陪孩子們玩耍。兩個姊姊關心兩個青少年的女兒,彼此分享移民心情、求學歷程、還有當姊姊的心得與責任。這對夫妻很感動地跟我說,他們從來沒有被邀請作客過,他們也害怕去別人家作客,因為孩子特殊的狀況,擔心給人惹麻煩,尤其兩個青少年的孩子,來自不同原生家庭,很難溝通作伴。我能體會他們養育四個孩子的艱辛,鼓勵他們全家勇敢地走出來。我發現,只要事先做好準備,要招待他們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。

總動員:在教會服事
這次全家共同關心另一個家庭,從有想法到付諸行動,讓我有很深的感觸,父母要成為孩子可學習的榜樣。身教重於言教,父母彷彿是教練,隨時在孩子身旁訓練引導他們,增進他們的判斷力與適應力,從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。例如,接待另一個家庭,這樣的服事必須是出於甘心樂意,沒有任何條件的。
自從有了全家服事的經驗後,我們常在Family Time中,討論不同型態的家庭活動,目的是帶動全家一起服事,彼此成為夥伴關係,學習同心同行。
記得2013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時,我們全家一起在教會裡參與服事。老二幫忙司琴及教兒童主日學;老三擔任打鼓班的義工老師;老四參與音響及電腦管控的服事。
2014年回到多倫多,在救世軍教會聚會,我們夫妻一起配搭敬拜團,兩個兒子仍然參與打鼓的事奉;當教會每月定期去老人院領聚會缺同工時,我們及時的參與,頗受歡迎;每週五晚上的青少年聚會,小兒子與我們再次動員出擊,服事社區跨種族文化的孩子們。

男生出動:幫鄰家照顧嬰兒
在另一次的Family Time中,我們討論兩個青少年兒子當小褓母的事,他們興致勃勃地談論他們的想法,我則分析、回應,供他們參考。
因為鄰家2014年5月才剛生了男嬰,夫妻都上班,所以請中國的外婆來家同住,幫忙照顧小外孫。因多倫多寒冷的冬天又長又冷又下雪,哪兒也無法去,只得待在家裡,邀請兩個兒子幫忙照顧,讓外婆可休息。
他們兄弟倆搖身一變,成了超級褓母,一方面可以用英文唸小書給幼兒聽,陪伴他玩耍,另一方面外婆英文不靈光,他們可以陪外婆用中文聊天,真是一舉數得。他們輪流每週去兩次,每次一個半小時,每次回來都會彼此交換心得,例如:如何換尿片,如何逗小嬰兒笑。他們有時彈鋼琴給他聽,有時陪他玩捉迷藏,教他在地上爬行。聽他們津津樂道照顧幼兒的種種,及得到工資擁有自己零用錢之後的規劃,樂此不疲。我這才發覺原來男生也可以當小褓母,且能從中培養品格。

總動員:暑假返臺照顧外婆
這幾年我們全家一起服事,看見上帝那如陶匠般的恩手,不斷在雕塑我們每個人,成為祂合用的器皿。

最近在Family Time中,討論搬回臺灣照顧九十歲母親的可行性。在我們尚未移民加拿大之前,她就與我們同住,事隔八年,臺灣北部親人在長期照顧下深感疲憊,我們盼望讓他們有喘息的機會。經過家庭會議討論後,計划今年暑假搬回臺灣有兩年陪伴母親,等老三要升大學再搬回加拿大。討論過程中,兩個青少年兒子說因為曾在美國洛杉磯住過神學院宿舍一年,現在他們覺得已被訓練得住哪裡都能適應了。
然而,正要著手進行返臺準備之際,臺灣南部親人及時表示可以接外婆同住,以致於我們返臺搬遷計划由兩年改為只需安排一個暑假,上帝的計划真是奇妙,我心中充滿了感恩。
總之,藉著Family Time的溝通管道,幫助我們無論往何處去,家庭團隊的行動力絲毫不減,而且始終凝聚著全家的向心力。我深信上帝不斷給我們拋出人生的考題,操練我們去挑戰自己的極限,使家中的每個人生命更加長大成熟,成為多人的祝福,用家庭影響家庭,用生命影響生命。

Loader Loading...
EAD Logo Taking too long?

Reload Reload document
| Open Open in new tab

Download [1.54 MB]

The post 全家動員服事去 appeared first on Family Keepers Canada.

]]>